约3800字。
“看”与“被看”:一种生存方式的集体无意识
岳小战
摘要:无意识是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看”与“被看”无处不在鲁迅小说中或隐或显地出现,成为鲁迅小说的一大景观。“看”与“被看”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巨大潜能,是被鲁迅称之为“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生存方式。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看与被看 生存方式 集体无意识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①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即“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长期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们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
一
无意识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依据这种观点,弗氏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处于最深处、最底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②
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弗氏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作品在创作时期,是否接受到弗洛伊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③不过这已经是一九二二年的事了。弗氏对于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可往前追溯。从史料上看,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就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性欲的冲动学说。统观鲁迅全集,有十多次提及弗氏这位学者的名字。鲁迅在一九二一年对厨川白村《沉默的塔》的翻译,更能说明鲁迅对弗氏的思想是了解的。
二
“看”与“被看”这一艺术群体形象是鲁迅个人经历对现实生活和民族积习的折射。这一意识,应该发端于早年仙台那个著名的“幻灯事件”。民族的忧患与个人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同时也成了鲁迅先生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题材的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示众》中的句子:“ 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流下来。”大热的天,十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们在看犯人,里三层外三层的。秃头看不见犯人就看白背心上的文字,竟又读不成句子。白背心却又在“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每个人在看的时候又被别人看,被犯人看,被别的看客看。在这里,“看”与“被看”构成了一组生活场景或曰生存方式。而这现象背后都隐含着鲁迅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现代中国人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中国人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生活的悲苦、人生的不幸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理上积淀而成的心理定势就是去发现和赏鉴别人更大的悲苦和不幸。这便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集体无意识。在这一点上,鲁迅的发现和揭示是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