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一文主题再探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时间:2007/6/22 17:28: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94
  《泪珠与珍珠》一文的主题是什么?人教版配套教参上明确说明是“思乡怀人”。它解释说其逻辑是这样的: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而如果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眼泪的,变故又使眼泪变得更加真切和纯洁。
  那么是哪些特殊的经历和变故使作者充满这种思乡怀人的深情呢?我们来看看作者琦君大致的人生轨迹吧。她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1949年去了台湾,她在大陆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自然对大陆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她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她对故乡故土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创作之中,她总以深情的笔调抒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本文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篇,文章从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和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校园生活的眷恋,对老师、同学的深切思念。而课文第5段中描写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骨肉团聚,相拥而哭”的感人场面,更是把思乡怀人的深情发挥到了极致。
  基于上面的解释,把“思乡怀人”作为本文的主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深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主题仅仅体现在文章的第1—5段的内容之中,而第6—13段主要写了丈夫“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的痛苦、孩子不懂事惹得母亲生气的泪、珍珠是牡蛎的泪珠、流泪的观音、基督信徒的泪,如此等等,它们均不在“思乡怀人”之列,作为一个资深的散文大家,她不会不知道“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散文基本的创作规律,那么作者为何要写上后面的几段?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后面所写的这几种泪水中各包含着怎样的感情:丈夫老而无泪,很多可以通过泪水表达的情感他却无法做到,这样的痛苦引起了“我”的关切,表现了亲人之间的关爱;母亲的泪是对孩子的一份急切的爱,是一份饱含母爱的泪;牡蛎的泪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的泪,是一份饱含艰辛的泪;观音的泪是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而流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基督徒的泪是对耶酥的感激之泪,是最最纯洁真挚的情感。表达出的这些感情似乎是随意组合到一起的,但从文章的排列顺序来看,先由个人的亲情到其他生命的奋斗,再到佛的慈悲,最后到泪水的最高境界即感恩的泪,它们是级级上升,层层递进的,不可以改变顺序的,其实所表达的每一种感情中都融注着作者的爱和深情。在这里,作者究竟要借泪水向我们表达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围绕“泪珠”多方组材以显示自己的满腹才情?显然不是。
  其实“泪珠”只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的物,要深究文章的主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两句话上打开缺口,就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文章的一条明显的线索,正是因为人生经历各种忧患,眼睛才流多泪水,人才变得更加清明和温厚。全文所有的材料都是和泪珠有关的,而各种泪珠中又饱含着多种忧患:思乡怀人的苦楚、儿子的冥顽不灵气、奋斗的艰辛、观音的慈悲为了芸芸众生的痛苦、耶酥背负着人间的罪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使得信徒们感激涕零正因现实中有太多的苦痛……,可以说是“忧患”串联起颗颗泪珠!
  让我们回到课文题目上来:泪珠与珍珠,课文的绝大部分笔墨是写“泪珠”,只在文章的第10段涉及到了珍珠,借阿拉伯的关于珍珠的传说,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珍珠是牡蛎努力排除体内沙子的泪珠,是奋斗历程中的艰苦之泪,这与人生饱经忧患而流的痛苦之泪是何等的相似!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历经多少艰难困苦,才能真正获得一颗晶莹剔透、充满光泽的心灵的珍珠呢?综观全文,所有的“泪珠”均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洋溢着人世间无尽的温暖,泪珠的珍贵在于它是由忧患形成的一笔人生财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战胜苦难后的精神升华。理解了泪珠,便能理解生活,便能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可以说历经苦痛的滴滴泪珠就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粒粒珍珠,写泪珠也就是在写珍珠。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通过对多种泪珠的叙写,以思乡怀人为感情的基点,体味人生忧患和痛苦的价值,表现眼泪背后的人生况味和人间真情!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