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汉语”

作者:文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 200641954 周凯彬  时间:2007/7/2 23:05: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62
  “新汉语”指的是在当下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环境下,在报刊、杂志、网络等信息媒介中出现的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新语言,包括诸如情商、克隆、转基因食物、MBA、知本主义(知本家)、入世、 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内容产业、酷、烘焙机、斑竹、美眉等新鲜词语,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有意义的民间熟语。
  之所以研究“新汉语”,是因为有一次在班集读报会上我偶然问及学生当天《参考消息》某则新闻中的“老龄化”一词是何含义 ,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回答。接着我又问了当下汉语中的几个新词:全球化、知识经济、数字化、创 新 、软着陆、一体化等,知之者也寥寥无几。这件小事使我对当前语文教学增加了一条重要认识 :信息爆炸与知识激增时代的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新汉语”,不能让学生成为时代主要信息媒介——“新汉语”的“睁眼瞎”,成为时代思想的“局外人”。为此我专门设计了有关“新汉语”的教学方案 ,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研究“新汉语”的习惯,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新汉语”的能力。该方案如下:
  内容一:
  关注“新汉语”的各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 、修辞五个方面,每个学期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关注、研究某些方面。“新汉语”中的新词汇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学习的欲望,因此,首先从这方面进行突破。
  方法:
  每星期举行一次“新词发布会”,由全班同学轮流主持发布新词 。会上同学们可以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尽量达成共识,最后由专人总结,老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具体操作:
  1、每个同学利用课外各种途径(阅读、收看电视、收听广播 、上网浏览、与人交谈等)搜集“新汉语”中的新鲜、陌生的词汇;
  2、记录词汇的出处,考察其渊源;
  3、分类存档(词汇类型初步分为口语、外来词、行业术语、熟语(惯用语)、民谣、网络词汇等);
  4、解释词义,分析它们的使用语境;
  5、研究新词构词规律、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
  6、在“新词发布会”上宣读上述内容,同学们讨论,形成定论;
  7、评选表现最好的同学作为该次“新词发布会”的荣誉“博士”;
  8、由“博士”将该场发布会讨论结果定稿,并编写该期《新语词》;
  9、定期编辑反映学生关注和研究“新汉语”成果的《新语文》专刊。
  内容二:
  关注“新汉语”的新语病,包括文字规范化问题、新词规范化问题及其他常见的语病等。
  方法:
  定期举行“新语病会诊”,会诊时,由轮值学生担任“主治大夫 ”,拿出语病资料,指出病因,提出整治方案,其余同学一起会诊,讨论并形成定论。
  具体操作:
  1、利用课外各种途径搜集各类语病资料; 
  2、分析病因;
  3、提出改正方案; 
  4、参加会诊,与同学讨论后形成定论;
  5、全班同学分析病因的社会原因;
  6、评选该次“会诊”表现最好的同学为“汉语卫士”;
  7、由“汉语卫士”执笔总结会诊结果,编写该期《新语病》专刊;
  8、定期将《新语病》汇编入反映学生关注和研究“新汉语”成果的《新语文》。
  通过引导学生多关注“新汉语”,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以下重要作用:
  1、认识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培养热爱汉语的高尚情感,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认识汉语的某些弊端,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健康 、新鲜、充满活力的“新汉语”作应有的贡献。
  2、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习惯,训练各种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合作式学习。
  4、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的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引导、激励自己与时代保持同步发展。
  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说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新汉语”现象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也是最新的文化成果,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又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精神与世界潮流,同时也是当代信息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海量的信息资源。 因此,不论是学习本民族语言,保护汉语、推广汉语,还是训练思维、认知和把握世界,与时代进行有效的沟通,语文教学都应引导学生多关注“新汉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