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主学习”的几个误区
作者:郭晓芳 时间:2007/8/3 21:34: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0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由学习 自己学习 教师讲解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化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自主学习”又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没有“自主学习”这个基础,就谈不上探究和合作。但在教学中,由于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容易走入几个误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误区一:把“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完全对立起来。
有的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这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讲”是“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讲”与“学”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构成了教学的整体。如果只片面的强调“学”,完全忽略教师的“讲”,那么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甚或是不正确的,这时候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点拔为他们拔开迷雾,认清事物的真相。当然,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互讲互听”、“互启互发”、“互相欣赏”,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自主学习”强调“自我导向”“自我监控”,但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弱,也缺乏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要一个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所以,教师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不但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矛盾,还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但不能削弱教师的教与导,还要加强。
误区二:把“自主学习”简单理解为“自己学习”。
“自主学习”与“自已学习”虽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是大不相同的。“自主学习”是就“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我操纵的学习,其核心是“主动学习”。所有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属于主动学习。听讲的时候,神情专注,边听边思考,是主动学习;敢于提出疑问,是主动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主动学习。相反,机械地听、不假思索、被动接受则不属于主动学习。所以,自主学习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超前性。
而“自己学习”是对学习形式的描述,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它并不具备自主学习 “主动性”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十分听话,一切顺从教师和家长,一切按教师和家长安排的程序行动。他们也能独立的学习,但这样的学生缺乏对学习和生活自己选择的能力,也放弃了对自己的活动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这样的学生虽也有一定的“自觉性”,但属于“他主”的、被动的。
误区三: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导向”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教学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自我激励”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监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所以,“自主学习”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既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而这种放任自流和自由散漫的自由学习,是一种随意性较大、难以调控的学习,比如,一些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无节制地沉缅于学业以外的活动,对于自己的学习采取听之任之、自由散漫的态度,这样的学生乱用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这种学习当然不属于“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学生能自我管束,自我操纵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而学生也只有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并有自我调控的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参考书目: 《语文培训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读本(八年级上)》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