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处理意见
作者:大荆中学 阮文雅 时间:2007/8/24 22:30: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73
1、阅读
阅读教材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则贯穿于高中三个年级。
第二阶段(第三、四册),选取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意在高一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文学作品的情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认识不同文体的文章风格和文体特征。在教材的设置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最大,在36 个单元中占15个单元,重点集中在高二阶段。教材的这一设置特点,突出了语文阅读的文学性,意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价值观及良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四册选了四篇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了解一些古代文化、文体常识。
2、写作、口语交际
写作教材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二年级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
3、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二、课程目标把握
1、整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2、发展方向:从积累到整合、从感受到鉴赏、从思考到领悟、从应用到拓展、从发现到创新。
三、教材处理意见
1、关于诗歌教学
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鉴赏诗歌也有多种方法,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读,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第三册选唐宋诗词17首,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其中,教读诗词5首,用于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懂得读诗要仔细品味诗中意境,要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自读诗词12首,以练习背诵为主,也要学习品味意境,教师宜少讲,有的可以不讲。
本册学习《诗经》至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汉乐府诗和曹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现实生活。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学会诵读这三种样式的诗歌,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鉴赏这些诗歌。 本单元教学用十课时。
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当然,教师的点拨也十分重要。点拨精当巧妙,才能开启学生的想像之门,有益于领悟。
《语文读本》第三册也有唐宋诗词,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诵读,例如从中摘出一些名句,简要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2、关于散文教学
第三册设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两个散文单元。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和理。
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训练语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文化品位;《道士塔》是 “文化散文”的名篇,其中浸透的历史文化气息、爱国精神成为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泪珠与珍珠》是海外女作家的散文,是海外游子思乡怀忧的佳作,具有女性作家的感受细腻、笔墨灵巧的特点,作者把个人对童年、人生、社会的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的感受,饱含文化意蕴。总之,四篇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有高妙的艺术性,值得认真诵读和鉴赏。
鉴于本册散文单元构成的特殊性,在教法上,不宜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时间,而要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重点领悟;不要寻求惟一答案,散文鉴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加深理解这个单元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例如,可以把《巴尔扎克葬词》和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一下,看看同是葬词各有什么特点,也可以把这篇葬词与《语文读本》中的《巴尔扎克之死》进行比较阅读,看看它们在思想艺术上各有什么特点。
3、关于小说教学
第四册设两个单元的小说——现当代中国小说、外国小说和古代小说。前一单元学习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药》《项链》《陈奂生上城》的主题一向见仁见智,需要认真把握。几篇课文的人物描写技巧十分高明,《药》《项链》的结构十分出色,都值得仔细学习。小说的主题融合了多种意义,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更有赖于读者的直觉感受和体悟。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要注意分析其原因,了解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对此,如果仅用一元主题来分析,或在几种意义中硬行选取一种意义来说明主题,都是不可取的。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体悟小说主题的多义性,以真正把握小说,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鉴赏古代小说,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同时渗透一些中国小说发展知识。
4、关于戏剧教学
欣赏戏剧作品,深入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或演受到感染,从而对戏剧人物有更深的了解。比如《雷雨》的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有缓有急,一个是急于打听,一个是欲说还休;一个是有怒有悔、想息事宁人,一个是悲中含情、无意受人怜悯,等等,对话看似简单,其实人物的内心活动都很强烈,思想感情都相当复杂。这样的场景,如果能经过排练表演出来,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理解得也会更深入。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哀江南》分别为明代传奇《牡丹亭》、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鉴赏戏曲语言,要着重品味人物语言并以曲词为主,又要三者结合,整体鉴赏。
古代戏曲的语言通俗,多用口语。古代戏曲具有以“曲”为形式的诗剧的特点,其曲词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它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一要反复诵读,增强语感;二要仔细揣摩,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在教学中,应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加强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读熟课文并落实本单元安排的背诵要求。揣摩剧中语言,要注意抓住重点,不仅要理解其意思,了解其修辞特点,更要注重其表达效果,仔细体会其中的情味。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像、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品味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奇特魅力,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5、关于文言文的教学
第三册学习宋代散文和明清两代散文。《六国论》与《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其他的词类活用现象只要求略有了解。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有必要了解有关知识,但主要靠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揣摩,教学时,应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本单元还安排了有关文言句式的知识。短文中讲到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常用文言句式,供学生了解和学习,教师不必作详细讲解。学生最好能够记住这些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主要格式,并积累一些相应的例句,以便在自己阅读时能够理解有关的句式,弄明白文章的主要意思。
鉴赏古代散文,读懂文字是关键。只有在真正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鉴赏。一般说来,能流传至今的古代散文,必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或立意高远,或形象鲜明,或语言优美。我们今天鉴赏古代散文,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第四册学习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意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领,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二是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在所选的四篇课文中,这两点都比较突出。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若干特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