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微瑕说开去
作者:江苏省淮州中学 王英俊 时间:2006/3/7 13:45: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89
一、教材中的微瑕
在不断的学习和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本套教科书中的一些瑕疵。现分类整理如下:
1、 选文不规范,有以讹传讹之嫌。
本套教材中绝大部分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但也有极个别篇目有用词不准确的毛病,以讹传讹,误人子弟,遗害无尽。
例1:“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了一口的皓齿。” (选自八(下)P12,郭沫若《石榴》)
例2:“无力保护那些美轮美奂的化石,我不知道有多人能体会到其中的屈辱。”(选自八(下)P37,专题•鸟之参考资料,周晓枫《鸟群》)
笔者看到语文教材中赫然印有这样的病句,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难怪学生的作文中会发现“忍俊不禁地笑了”这样的病句;难怪报纸、电视台甚至央视的著名主持人都在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单看一个词里有两个“美”字,能不美吗?更难怪学生怎么改也改不过来——教科书上就是这样写的。
翻开字典,“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例1明显地犯了用语重复的毛病;“美轮美奂”的解释是:晋国赵武建造宫室落成,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见于《礼记•檀弓下》)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例2明显是用错了词。这类错误出现在其他地方尚可容忍,出现在学生的教材中断断不能容忍,既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更是以讹传讹,混淆是非。
2.诗文名句与流传甚广的版本有出入。
优秀的古诗文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古代文化遗产,自其问世后,不断地被反复传诵,流传至今。可是本教材中有一些古诗文名句与老百姓交口传诵的名句有出入,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实际的困难:教师不厌其烦地解释、更正,可学生受以前阅读的影响总不容易改过来,默写更是出错,搞的人苦不堪言。
例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20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游此寄》)
例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上 P207李煜《相见欢》)
可是通行的版本却是“随君直到夜郎西”、“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想编者在选编的过程中可能也注意到不同的版本,选择现行的版本自有其道理,可是编者有没有想到:这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难,甚至是思维上的混乱。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普及文化,又何必非要在诗文名句上绕弯子呢?通行的说法只要本质上没有错,有利于普及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考虑教材与通行说法的一致性。
3、课本上的一些注释值得商榷。
课本中的注释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课本中的注释与权威刊物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同,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影响了教材的权威性。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课本上解释为“落花”,而根据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解释为“初开的花”,联系上下文似乎这种解释更为妥当,更能使全篇构成和谐的美。而“落”本身就有“开始”的意思。“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越明年”课本解释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根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另外,“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到底是作“互相”讲还是作“偏指一方”讲?“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中的“抱子”究竟是“包着孩子”还是当“婴儿”讲?
类似种种情况,常令教者左右为难:这些不同的理解甚至是正确的理解该不该向学生讲?从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高度看,应该讲;可是考试若考到了该怎么办?面对学生的迷惑,于是不得不加上一句:考试时还按课本上的理解来答题。这可能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同的悲哀,毕竟这是一个看重分数、追求功利的时代,连学生都在作文中写到:“学问诚可贵,真理价更高。若为分数故,两者皆可抛。”作为一名教育者, 实在感到痛心——我们能培养出勇于追求真理的学生吗?呜呼!无法可想。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虽然我们正在努力改变。
二、 一点建议
经历了种种无奈与困惑之后,笔者不禁要问:拥有一套完美的教材就这么难吗?教材的编辑及编审们,是否可以做的更好?我想:一套完美的教材最起码是一套适合于教学的好教材。抛开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说,我想教材至少具备这几方面的特点:
1、 权威性与科学性
总的来说,苏教版语文教材无疑具备这一特点。但是细节不容小窥,一些细小的地方如标点符号、词语运用等不能出现错误,有争议的地方要反复推敲。否则,必将影响教材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2、 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
编者可以有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作为教材要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让教材充满活力。如有不同的理解是否可以在注释或附录材料中录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苏教版教材处理的就很好——把不同的研究成果收录在教参上供教者参考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类似的情况也可以这样做。
3、 必须有一支专业的编写队伍
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与学术专著是不同的,与一般图书更是不同,具有自身的许多特点,中小学的教材的编写,只有兼职人员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必须坚持把长期的、深入的科学研究作为基础。
“教材的本质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所以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拥有的权利。”(《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131 ,陈旭远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想说的是教材中的一些瑕疵是在所难免的,虽然瑕不掩玉但我“愿为它拭去尘埃”,不为别的,就为我们都是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都在进行着中国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工作,都希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毕竟“语文教材的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当今语文教材的面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一代人的文化面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128)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