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波澜不惊,实则龙游深渊——解说四川卷作文题
作者:刘宗武 (特级教师) 时间:2007/8/27 16:18: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3
(一)审题已无多大障碍,然而要很好地把握准写作方向、表述点实在不容易,还得走好以下这几步:
当面对这个题目时,我们恐怕很难找到无法下笔的考生,然而如何让写作方向、文章亮点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就很不容易了。
“什么与什么”的格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并列类事物表述或主与次的关系表述。显然这只是常见的思维走向,是不太适宜这个作文的写作,最好能在“一步”与“一生”的关系(诸如因果关系等)上下功夫,拓展空间,求取亮点。
“一步”与“一生”的隐含意义理解与表述自然也应是写作中的重要内容。过于虚化这两者含义的做法不可取,让“一步”与“一生”的含义太实,也是不利于文章的出奇。真正意义上的某些步子对人生大局面难以产生太大的影响,如能将写作笔触置于细微处与大局面的条件、因果关系上来构思,站在比较宽大的层面谈论这个问题,其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朱家泽老师的《一步与一生》就很好地体了这个特征。李思忆老师的《一步与一生》选择宏观层面来表述观点,也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如若将文章处理成议论文类文章,是很容易将议论停留在好的过程细节,会带来更为美妙圆满的局面上。这样处理固然很有道理,但也容易让议论的层次不够厚实。内容难显丰满,力度略显不够。如能从反面加以论证其效果会更好一些。农春香老师的《迈出关键一步,收获别样人生》,就涉及到这个方面的内容
(二)题目给考生足够宽广的写作空间,学生能尽情地展示个人才华,也有较大的区分段。
在“一步”与“一生”这对关系中,我们可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人类活动,也可涵盖人类活动的各个空间,会有许多内容可以写入文章中去。李思忆老师的《一步与一生》以厚实的内容阐释这个观点;农春香老师的《迈出关键一步,收获别样人生》就从苏轼、史铁生、毛泽东三个方面,跨越千年历史距离,多个层次印证了这个观点;朱家泽老师的《一步与一生》是从陶渊明、李白的身上感受到题目中的观点;王洲海老师的《一步与一生》站在理性的高度,用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感悟去诠释这个观点;邹红军老师的《词典一角:一步与一生》更是从一种别致的角度来理解这种观点;……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更为宽广的空间理解、表述这种观点。
这种空间大、拓展性强的作文题是很有利于各个层次的考生发挥,有助于考生去将日常积累在写作中表现出来,也有利于充分拉开优生与差生的距离,很好地体现高考选拔功能,凸现优生的长处,展示考生的个体才华。
(三)这是一个命题作文,然而也有话题作文的影子,显现了高考平稳转变的特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话题作文考了很多年,师生均很熟悉它的写作格局,其优势及局限性自不待言。高考作文长期使用某些样式也不是一个好方法,陡然转向也必然会有诸多不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然要求学生能读、能写各种常见体裁的文章。高考作文题目的多样化,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性,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必然要在作文这块大阵地上体现出来。
(四)在考生需要用真实语文功夫,显现文章特色的高考作文指导下,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就务必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这也有将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入发展。
在这样的作文题目要求下,学生写出入格作文,得36—42分的难度不会太大;要想获得43—48分的作文分数,文章就要有“耐读”之处了;要想获得49分及以上的分数就一定要有厚实的语文功底了,显现出一些别人未曾涉及到或谈得不够深透处。在结构上、立意上,这个作文题是没有多大的深化空间了,这就自然要求考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新意,有别致之处,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而语言的高水准自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去长期培养,这也必然促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词汇、语句、文段、篇章、谋篇布局、修辞、逻辑等方面的能力,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语言运用上来下深工夫、细工夫。事实上前面涉及到的这几篇文章均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当然,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自然也会有这类题目的某些局限性,诸如考生运用板块模式的势头可能会有所抬头,格式化的文章数量不会太少等。不过总体而言,我认为四川省2007年高考作文题是很有利于考生发挥个人特长,展示多样才华,也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也相当符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