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材插图指瑕

作者:蚌埠实验学校 汪升明  时间:2007/9/1 14:37: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65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书中的插图,认为大部分插图能够起到展示、诠释、照应、补充和印证课文的作用,并且生动形象,形神兼备,使教材图文并茂,确为教材增色不少,但部分插图终因绘图者对课文文旨领悟不深,不能尽展文意之妙,实为憾事也。
  如《老山界》的插图能够扣住“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光”,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但插图却忽略了文中两处交代的“路只有一尺来宽”、“陡极了”和“旁边就是悬崖”。因为从图中可清楚地看见有很多红军战士是并排拥挤地走在山道里,而非“峭壁上的路”上。
  《背影》的插图描绘的是父亲为给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的情景,可是图中父亲身高与月台的高度明显不成比例。因为图中父亲两手不是“攀”而是“按”或“撑”;两脚也非“向上缩”而是左脚着地,右脚在抬越或讲是迈跨,整个动作过程没有表现出父亲“努力的样子”,难显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
  《小石潭记》的插图也不能切合文意,从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青树翆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这些文句所表现文意看:这潭的四周应是草木藤竹,并且青翠茂郁,这潭也应是荒芜凄凉,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图中近岸翠竹寥寥,且无藤木磊石,给人的感觉是宁静优雅,而非荒凉凄清。另外图中水面宽阔,感觉画中人是坐在江河湖畔,非“坐潭上”。翠竹掩映处水面无边无际,因此插图没有画出文题中之“小”“石”之潭本身的特点来。实际上,文章所表现的“其境过清”的意境也非一般画笔所能描绘得出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表明时值深秋,而教材中杜牧诗《泊秦淮》所配插图中的树木枝繁叶茂,这分明是一个细节失误。除悖时令外,枝繁叶茂是乐盛景,与诗首句所描绘的迷蒙冷寂之悲凉氛围相冲突。插图中有“不知亡国恨”的“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有“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触景生情,感慨万端的诗人,却不见作者实际上要斥责的那些在国运衰微的年头,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酒楼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们。可见这幅插图仅停留在诗的表面,而不能尽诗之曲笔之妙。再看画面波光粼粼。明月如钩,倒映水中,若为之取名曰“春江花月夜”是极为恰当的。
  《钱塘湖春行》的插图水面、远山、天空都过于辽阔高远,给人感觉是秋高气爽之壮丽,而无“水面初平云脚低”之江南的秀美。
  我刚拿到手的07年新版八年级语文上《小石潭记》的插图换了,图中竹子寥寥,东倒西歪,好似暴雨过后,作者面前的小石潭相似个大坑。如是课堂上学生即兴所绘还可赏识,否则真的不敢恭维。还不如原来那副插图呢。
  瑕不掩瑜,不可否认教材编者竭力想呈现给我们一本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好教材。书中还是有好多极为精美的插图的,如《最后一课》、《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的母亲》《己亥杂诗》等能够形神兼备,给人艺术享受,应是不可多的佳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