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走进《语文读本》

作者:peiying97093  时间:2007/11/3 17:07: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50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不仅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且对各门学科深入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当然也包括应试能力的提高,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并被继续证明着。但是,目前排斥课外阅读的势力还很强大。有些家长认为,学生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如多做几道数理化题“更有用”;有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干脆封杀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凡此种种,使得中学生普遍缺乏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缺少主动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和欲望,因而无法真正进入阅读的自由状态。   
  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是当前急待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高中《语文读本》的导学思考来探索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   
  一 、《语文读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扩大高中学生的阅读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高中语文统编教科书的同时,还编写了与各册教科书相配套的《语文读本》。每册教科书前的教材说明中都明确指出:《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必要的组成部分,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教科书和《读本》的关系,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怎样把握和调控学生在《读本》阅读中的训练效果,语文教师常常处于一种两难选择之中:《读本》那么大容量,搬到课内显然不现实,课时不够用,不仅会降低学习效果,而且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完全放到课外,《读本》选文虽然精美,但是未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再加上数理化学科的巨大压力和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阅读效果就很难控制,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在如何处理《读本》上常出现两种做法:一种是放任自流。一种是在教科书的内容上完后,抽出几节课来,在《语文读本》上选一些教师认为重要的文章让学生阅读。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没有让《读本》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从中获益甚少。 
  二、《读本》的导学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读本》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他们产生兴趣的时候,阅读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对此,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宣传介绍这套读本,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读本中的有关知识,并有意识地指出这些知识出自读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冲动。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当讲到王熙凤出场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便可联系《读本》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内容,并可设置悬念,调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又如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将课文与《读本》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进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让学生对《读本》产生兴趣,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调控阅读时间 
  “没时间”,往往成为学生远离《读本》的理由,理性地思考一下,每天拿出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还是可能的。 
  理性地调控阅读时间,是指:一、每天无论作业多忙,总要挤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读本》的阅读,哪怕只有几分钟,读一篇短文、读两三页也行。而这“一定的时间”在安排上可以讲点小技巧:如每天晚上自习,一般同学习惯于先做各科书面作业,做完书面作业再看书,结果因为作业多或一道题卡住了,做到自习课下课时,就难有兴致读文章了,常常因此就不读了;如果在做各科作业前先读一篇文章,时间上就有了保证,或者把阅读安排在理科作业中间,认真地看一篇课文,这还是一种很好的调节。不要小看这样的见缝插针,开卷有益,日积月累,我们会发现,一学期一本《读本》是远远不够读的,“读出劲头来了”,课外阅读会使我们不断地“富有”起来。二、从阅读内容的安排看,什么时候读什么文章,不一定要按编排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下去,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确定。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取舍 
  在《读本》阅读取舍上,教师常常过分地强调“取”,要求学生篇篇读到,全面掌握;学生又常常过分看重“舍”,觉得这篇“没有意思”,那篇也可以不理。 
  学会理性地取舍,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基础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主次,而不凭一时的好恶或自己的惰性随意放弃。如《读本》上有些文章大量涉及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大部分男生读来可能津津有味,而许多喜欢“情感故事”的女生就可能“爱”不起来,这就要耐心地引导她们接近这些文章,其实,在理智的阅读中,她们也会发现这类文章的独特魅力。 
  理性地取舍不是求统一,不是放弃个性。到了高中,大部分同学有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和阅读偏好,只要不是狭隘的兴趣所致,个性化阅读是使自己保持阅读活力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时,理性的取舍,首先是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不能人家读什么自己就一定要读什么,不能赶时髦。对此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及表层信息的吸收和贮存等低水平的思想活动,而且是一种运用自己的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判断、推理、评价等一系列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可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搞多种形式。惟其如此,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质量。  
  1、经常写读书笔记。阅读时将自己认为精彩的文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将阅读的感受写成心得体会,每周至少一篇。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讨论课,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3、每月举办一次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会或戏剧表演。阅读时将自己喜爱的诗词、散文片断背熟,有表情地进行朗诵;或将读本中故事性强的小说改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让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表演读本中现代剧的一个场次。这样做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揣摩出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每月教师在读本中选一篇文章来与学生一起研读。带动学生阅读读本。5、举行推荐赛。针对读本篇目多,篇幅长的情况,布置学生每人精读一篇(不能重复),对所读课文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评价;或选择文章精彩之处进行短评。然后集体举行“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         ”比赛。通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荐,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