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课文材料使文章增色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29 8:30: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48
那么,怎样使用课文中的材料使你的文章增色呢?
(一)、用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如: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晴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多拉”到生活中寻找答案。(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的人物、事物、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绝句等课文中的人、事、物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去,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这里并未直接引用,而是经过艺术处理,就像古人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从而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又不俗。
(二)、把课文中的语流、语势、语形等移入作文。如:
他含着笑,唤起沉睡的儿子;他含着笑,点起夜色中的第一盏灯;他含着笑,整理儿子零乱的睡铺;他含着笑,帮着地里的农时;他含着笑,在暮色中接过儿子的书包;他含着笑,操持着孩子的一切……(《〈父爱——儿子成长之魂〉》)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赞美她的乳母大叶荷的话:“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本文作者明显借用了这一句式来写他的“父亲”,显得亲切自然而又有情调,有内涵而又有聪慧。
(三)、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翻写。如:
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材料。我们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格式,结合现实,仿写了此作,可谓妙绝。它不仅带有原作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生动刻画了一位权钱色三位一体、无所事事、嗜酒如命的昏官与酒徒形象。
(四)、浓缩课文内容,化作典型论据。如:
邹忌妙言巧谏,为国献策,还民众以宽松的生活环境,言路因之广开,齐国因之振兴。
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利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计个人安危,怒发冲冠斥秦王,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名垂青史。
学习要善假于物,这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这些都是学生平常作文中的论据,内容涉及爱国、改革、治学等,因这些材料典型,阅卷老师也非常熟悉,这就缩短了文章与阅卷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另外,将这些材料搬上考场作文,也反映了考生灵活运用旧知识重新创造的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