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疲累现象浅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7 0:33: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96
  一、 什么是心理疲累
  心理疲累,是指脑力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繁复的工作,大脑神经紧张,亢奋程度过高或者压力过大等等引起的疲累。它是人们在脑力活动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从而使其功能降低的现象,又或者是长期单调繁复工作而产生的厌倦感。
  实际上,无论从事体力活动,还是脑力活动,都会产生疲累,但从事体力活动的多产生生理疲累,生理疲累与心理疲累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理疲累是为工作所倦,不能再干;心理疲累则是倦于工作,不想再干!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几乎是局限于校园内每天“级室———课室——宿舍”,每天“授课——作业——备课”的周而复始的单调、繁复的活动。因此,在教师中产生心理疲累者尤为严重。
  二、教师心理疲累现象的产生
  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光环的笼罩之下,历来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重任,忍辱负重、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由于受到机制、社会、自身诸因素的规范与压力,心理疲累现象自然产生。
  (一)、竞争机制
  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作为规范等的外部制约,加上学校内部的诸多竞争机制,例如学生成绩、工作能力、业务考核、各种各样的质化量化奖罚制度等,都会使教师产生心理疲累现象。目前,我市大部分学校,对于教师的业绩评定,大都制定有详尽的奖惩条例并且与经济直接挂钩,比如中考高考,各班各科定有指标,定有任务,超额完成的,多一个奖多少钱,少一个扣多少钱;又如期中试期末试,同级同科进行量化比较,奖状罚差。这样的竞争机制,必定会导致教师的疲于奔命,焦虑加剧,简直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你死我存的大战场!
  (二)、工作态度和动机
  教师心理疲累现象的产生,与其工作态度和动机有很大关系。工作热情高,有积极工作动机的教师,精神状态良好,情绪高扬,会忽视外界负荷对自己的影响而持续工作;工作热情低,进取心不强的教师,则会人为扩大外界负荷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其实无论持续工作抑或消极对待,都会使教师产生心理疲累,有谁能说“筋疲力尽”、“呕心沥血”不是心理疲累现象之一呢?
  (三)、情绪因素
  心理疲累与生理疲累的区别之一,就是心理疲累易受情绪因素的影响。消极的情绪,会使教师累上加累;积极的情绪,会使教师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比如一场高考,完成指标的教师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兴奋喜悦 ,从而忘记了先前的疲累;达不到指标的教师则陷入悲伤、消极、自责的境地,从而身心俱损,备受折磨。但又有谁说,这两者不都是一样的心理疲累呢?
  (四)、精神负重
  精神负重是教师产生心理疲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之下,精神负担过重,社会角色复杂,长期处于思考、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的高压状态,从而使心理长久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
  除了以上四方面的因素,教师的心理疲累还会受到诸如性格特点、环境条件、健康状态等的影响。
  三、心理疲累产生的症状及其影响
  (一)、症状
  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心理疲累时,通常会产生如下症状:
  1、全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烦燥,脾气不好;
  2、工作没有积极性,过程中失误多、效率低;
  3、神经过敏、容易冲动,疑神疑鬼;
  4、意志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全身感觉不舒服;
  5、没有食欲、没有口感等等。
  (二)、影响
  由以上的一些症状可知,心理疲累对广大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严重的。但是,我们往往强调了生理疲累,认为诸如此类的症状是身体不适、生病等的结果,从而被这些表象所迷骗,不能很好地从根本上对心理疲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当心理疲累持续发展时,其产生的不良后果或危重性必将更为严重。
  四、消除教师心理疲累的方法
  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和谐教育,使学生从分数中从应试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如鱼得水,如沐春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心理疲累!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学会豁达、乐观,力求达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境界;
  2、以平淡之心看待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以感恩之心踏实工作、生活;
  3、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及审美情趣;
  4、不断加强身心锻炼,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各地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注意到,教师心理疲累的现象仍较为普通,且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尤有加剧现象。笔者试图通过概念产生、症状、影响、消除办法诸方面进行探讨,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jlfdjlkd 于02-07 20:10发表评论: 第1楼
  • 这里也“和谐”,真够恶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