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飘香伴我行

作者:四川省简阳市三岔中学 张华英  时间:2008/1/22 10:4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47
  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合体。”以前,我无法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过境迁,一晃30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是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的精神食粮。  
  从识字开始,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婴儿书,故事书,识字书,小人书,课本,形式多样、体裁各异的散文、作文、科普书、历史书、名著等等都让我如痴如醉;实在无书可读时爸爸案头的黄历也让我爱不释手,惹得爸爸连连惊呼:我怎么生了一个书虫?晨曦初露,斜倚桌边,任窗外风筝满天,欢呼不断,我的心却固守着与书的约定。傍晚临近,独坐窗前,听窗外细雨如诗,看书中人生如戏。“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无奈抉择,“卧薪尝胆数十载,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韧毅力,“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的绝代风华,无一不让我惊叹!读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似乎听到了一位伟大诗人面对众鸟飞尽、清猿哀鸣的蜀道喟然长叹的声音,感到自然界“造化钟神秀”的鬼斧神工;听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叹,我看到了封建君王的麻木不仁和黎民百姓的悲惨命运;看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感觉到了历史的庞大与人类的渺小。行行文字仿佛片片美丽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远的天籁。日复一日,我就这样在一片书香中体味着作品的精髓,艰深的文字不再是理解的障碍。读书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成了一种享受, 而不仅仅是一种需求、一种消遣。  
  十年寒窗,苦尽甘来。工作了,经常听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读书为了学生,自然也就少了快乐。听前辈们说,要想教好书必须熟悉教材、考纲、考题。为了让学生多考几分,我把个人爱好放在了一边。每天也发愤读书,潜心研究,只是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材、教参,摆放案头的也多是考王、考典,习惯于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强调“标准答案”、应对“统一考试”。原以为凭着我的刻苦与虔诚,我的教学生涯将会充满阳光。最初几年,在我的碰碰撞撞中,教学成绩也还不错,班主任工作也颇得好评,我自以为找到了教育、教学的一条捷径,自然也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我与享受式读书绝缘了。  
  但,仿佛在一夜之间,话题作文出现,诗歌鉴赏、翻译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高考试验田翻新,考点变化,考试内容与生活贴近等一系列的变化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像通过时空隧道到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学生仿佛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自我意识明显加强;逆反、自卑、抑郁焦虑、狂噪,做事缺乏恒心、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学习做事“冷热病”严重,知难而退;情绪非常急躁易怒,言行鲁莽盲目,对他人有攻击倾向,动辄大打出手,无责任感、羞耻感;缺乏同情心,生活学习无计划无目标,无兴趣;发泄式地破坏公物,美丑是非观念模糊甚至错误;以自我为中心,严人宽己;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我从自设的天堂坠入了现实的深渊。教书,书难教;育人,人难育。一时间,教育、教学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苦闷、忧郁的日子很不好过。有机会就外出散心,石经寺里听禅读经,三岔湖中冲浪消愁,五凤山里寻幽探险,但正如苏轼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所有出行的快乐都是暂时的,回来的日子依然得面对那原本得心应手现在却一筹莫展的教育、教学。原本可爱的学生再也无法激起我的爱心。  
  怎么办?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那,就读书吧。  
  回想参加工作这些年来,还没有真正用心读过一本书,脑子已变得机械而僵化,只好硬着头皮去读。很快我就发现,只要你对书有心,书就对你有意。没用多长时间,自己便溶入书中、与书同行了,并逐渐对一些话语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现摘抄三句如下:  
  第一句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生的永恒话题。读书要坚持不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读书让我深深领会了毛泽东同志当年的教导,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时代的呼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换言之,教师一生应伴随读书而行,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教师大声疾呼的“读书 ,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渴似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 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一样,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要想得到太阳,你可能得到月亮,要想得到月亮,你可能得到星星,要想得到星星说不定你什么也没得到。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有“我已老了,不再是青年教师了”为借口,而放松对自己业务和学习上的要求。当然,现在应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第二句话是“把学生看作地狱,你就生活在地狱;把学生看作天堂,你就生活在天堂”。苏霍姆林斯基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有位教育家把学校教育比喻成水池,而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的教师,学生也乐于学习他、欣赏他,愿意听他的教诲,不是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吗?只有我们以一颗快乐之心去关心、爱护、欣赏学生,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第三句话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读书应该为学生,也应该为自己。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读书时,我们应该广泛阅读,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更需要我们在忙碌中充实,在闲适中诗意,在艰难中执著,在安逸中探索,与心灵为友,以阅读为友。并且,阅读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才能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解决纷繁芜杂的现代社会中随时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才能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很难想象,没有书的陪伴,我将怎样渡过那段失意的时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失意而读书,不仅使我锻炼了心智,增加了财富,更找到了开启“芝麻之门”的钥匙。谢谢你,书!是你,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改变了我的思想,充实了我的生活。是你,让我明白:读书为了学生,也是为了自己;读书应该坚持不懈;读书应该广泛涉猎;读书应该与时俱进;读书应该整和运用;读书应该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伴随读书而成长,为了成长而读书,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  
  书卷飘香伴着我,走过了过去,走到了现在,还要走向未来。过去的书香,我还记忆犹新;现在的书香,我还在慢慢品尝;未来的书香呢?我不知道,但     
  如果云可以游在水中  
  而水愿意浮在空中  
  是不是书香就可以封存久远  
  而后  
  氤氲成整叶的人生
  注:此为作者参加市组织的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的一等奖作品,总结了参加工作以来的经验得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