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分析
作者:kaka1212 时间:2008/2/13 15:41: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37
一、命题特点:
1、明白如话,简明扼要
平常所说的话题(立意),它的产生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材料。而提炼话题(立意)也需要有一个理解和感悟的载体,这个载体也是材料。话题的产生和立意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材料的表述和阅读理解与把握。因而,材料对于立意的产生和利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既是立意、话题产生的基础,又是审题的思维起点。只有正确地感知材料才有助于正确地立意,而要达到既考查学生能力又要防止加大考生对材料初步感知的难度,话题材料的表述就必须防止深奥生涩;避免复杂。即是要显得简要平实而易懂。全国卷(I)作文命题可以说完全体现了这一点,做到了既平实又明白如话,简明扼要,使人易懂。全材料的表述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用语,全部采用口语化的形式,没有一个深奥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生僻字。如“很棒”、“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它也很可爱啊”等完全是平常口语形式,即使是牧羊人回答小孩的那句话。“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也是非常符合特地的场合、情景、对象(小孩)的,且具幽默感,符合小孩天性及年龄层次。这些平实好懂的口语化话语,对考生的审题理解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障碍,启发性强,同时有利于考生从材料的分析比较中了解其中包含的辨证关系。因此,从这材料的话语设计中,可以看出命题者为降低理解难度,为考生着想并切合中学生水平的良苦用心。
2、用心铺垫与烘托
作文题设计了一个易懂的情境(故事),叙述主角是乌鸦,说乌鸦也想学老鹰俯冲到地上抓小羊,结果却反而被牧羊人抓住。为了使考生更好地理解其寓意,为了便于考生的理解与感悟,命题者在表述材料的过程中采用的铺垫与烘托也是极富用心的。比如为了突出乌鸦,就用老鹰和乌鸦进行鲜明的对比烘托,一褒一贬,彰显其中,一目了然。为了突出寓意,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的不同评价也用了对照衬托,同样是褒贬分明;为达到启发目的,同样使寓意得到彰显,对乌鸦羡慕和模仿老鹰及其结果的描述也都为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评价作了很好铺垫,是承上又是启下。这些描述对于全文(材料)也是一个铺垫,对于考生对材料的感知更是一个铺垫,便于考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材料并正确立意,因而,就材料本身而言,铺垫与衬托又是其一大特点,也显示出了命题者的用心。这种手法还体现在提示语(要求)的设计上。“要求全面理解,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一句话,既明确要求了考生(首先)必须综合理解全文并整合出全材料的主要意思才是最佳立意,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或顾及到阅读的现实(触及点不同,理解或得出结论就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而降低难度,使考生比较容易立意而又不至于偏题或离题,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说看出了命题者极尽铺垫与烘托之能事。
3、对比关系有利于彰显考生的辩证思维过程
一个好的试题必须具有很好的彰显突出比较作用和良好的区分度,即既使大部分考生有话可说,又起选拔功能的作用,并有利于启发考生全面把握试题,正确理解并立意,为了达到目的,材料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材料里,乌鸦的结局与老鹰的结局是对比,牧羊人对乌鸦所作所为的评价是贬的,而小孩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褒奖,这也明显与牧羊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又通过平实的话语显示出来,考生便可一目了然,正确立意也就不会遇到困难。因而,本次作文试题单从这一对比关系而言,就可以立意为: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而应全面,如果从牧羊人这一角度而言,则可以立意为不能盲目模仿或东施效颦。而从小孩的角度而言,其立意可以为不能因有一点不足而否及其余。而能得出这些立论,则需要考生的阅读比较,概括分析,需要具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才能达到的,这就显示了试题良好的区分度,即要达到“深刻”,必须能够透过材料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实质,而要丰富充实,则须调动积累中现实的典型的事理论据;要有文彩与创新,则须有精彩的语言和构思等,才能达到“发展”等级。
4、虚实结合
材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寓言、情境),这是虚;实,便是与之相似的社会现实生活,材料可使考生联想到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耳闻的典型事例或理论论据,从而充实作文,因而虚实相结合给予考生提供了自由思想的平台和思维的广阔空间,也便于学生调动平时的知识及生活积累,便于立意与写作。
总之,材料作文的命题在保持了话题作文的优点时也避免其话题规定的限制,很好地避免了套作或抄袭,也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方式。
二、命题导向及考查意图
一道好的试题,必须具有明确的考查导向和考查意图,以利于引导教学,本次全国卷(1)作文题具备了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
1、筛选提炼能力
一段话或一段材料总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旨则主要蕴含在主要部分里,其余起着陪衬烘托作用,要理解把握材料主旨,则非抓住其主要部分不可,这就显示出了信息的筛选能力,而从具体的材料到立意的产生,则显示出了考生的提炼能力。全国卷(1)作文题里,主角是乌鸦,是主要“人物”,而老鹰则是起陪衬烘托作用的,是次要“人物”。在有关描述里,乌鸦的心理(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及其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以及想叼起山羊的过程描写是次要信息,而它“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可是他的身子太轻”及交代其结局的一句(反而被牧羊人抓住)则是主要信息;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是主要信息,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处,才能准确并正确理解与把握材料,进而正确立意。因而能筛选出主次信息,抓住关键句,就等于抓住了审题的关键处,找到了审题的切入口,圈定了立意的范围,这对于正确理解感悟材料并正确立意无疑是一种首要保障。这次作文题则很好地具备了这一点。
2、分析概括能力
由材料产生立意,考查的就是思维的分析概括能力,是命题者借助材料为考生搭建的又一个平台,在上文提到的这次虚实结合的作文材料里,要“自定立意”就要展示出考生对材料阅读分析理解把握和概括主旨或升华材料的能力,要展示出考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深刻洞察力。如牧羊人回答小孩的语句“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虽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是乌鸦,在此也不必真实回答),而是用近乎幽默的方式来回答,其背后实则上包含了对乌鸦所作所为的否定,即不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模仿,而不是真的说乌鸦忘记了自己叫什么鸟。对于小孩的回答“它也很可爱啊”同样也需要渗透其中的内涵才能不被其表象所蒙住,才能避免表面肤浅理解,才能得出不要因一点不足而否定其余的立意来,对其他关键句的理解亦然。这些过程就显示出考生很强的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由此看来,这次作文题有较明确的命题意图和很好的导向作用。
3、联想感悟,发现与创新能力
理解和把握住了材料,就进入到立意的阶段,即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考生一方面要吃透、紧扣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到现实生活里与材料所述相似的现象,并通过比较分析,透析其内涵,才能对材料进行升华,得到启迪,这就是一个联想与感悟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较高的境界,而要丰富充实作文,自然又要回到现实中来,即又由抽象到具体。在这个由具体升华到抽象,又由抽象进入具体的过程里,就要充分发挥考生的联想力和感悟力,才能达到基础等级甚至发展等级,不至于仅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上,而是有所发现和升华创新。如对乌鸦不顾自己的身子太轻等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模仿,就可以联想到现实中诸如不顾及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规划城市,重复建设等现象;对牧羊人及其孩子的对话可以联想到诸如如何看待人才的问题,进而从这些现象又悟出该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的道理来,这样就可以使作文达到“深刻”等级了。这个过程的实施,就要靠联想和感悟,发现和创新。
三、预测考查效果
全国卷(1)作文题在难度上应属于中等,甚至于偏浅类,估计应有90%的考生能准确理解把握材料并正确立意,有85%的考生能在限定时间里顺利完成一篇内容丰富的、结构完整的作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