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议论文优化指导
作者:陈锡林 刘步春 时间:2008/2/29 21:55:39 来源:《广东教育》转载 人气:1013
什么叫考场作文优化?如何优化考场议论文呢?请看下面一篇考场议论文及其修改。
念恩忘怨
某考生
春秋之齐桓,与长公子争权,管仲佐长,桓公几殁,可谓惨矣。桓公既立,召管仲,拜为相。管仲相齐,力主改革,行参国伍鄙之制,尊王攘夷,礼法共举,奖惩并行。齐日益强盛,终为霸主。齐之强,管相功不可没。然齐桓若鸡肠小肚,念念不忘于旧怨,视才而不用,用人而不信,安有管仲用武之地耶?
赵秦交恶,相如使秦不辱使命,挂璧而还,赵王拜之为上卿。廉颇甚怒,私言欲羞之。相如闻之,称疾不朝。偶相遇,相如避之不及,颇追且耻之。相如曰:“吾等相仇怨,秦之福赵之祸也。”廉颇感其诚,翌日负荆请罪,相如亲释之,遂合而治赵,秦不敢加兵于赵数十年。秦虎狼也,赵乃区区小国,小国而能自存,赖其文武同心,将相和睦也。若相如与廉颇争名位,较耻羞,而后互斗于朝内,安有赵之久存乎?
淮阴候为布衣,习剑练兵,志于大业,不务农事,日困,后渔于渚,一妇见之羸弱,遗之食,数月。后韩信为萧何举于汉,拜大将。破三秦,降魏豹,围项王于垓下。天下既定,信封为齐王,富贵无极,信召其妇,赠以千金,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千金赠妇,国士之行,故为后世所彰显。
杨仪辅佐诸葛,军政业务,备办佳齐,深得孔明之心。孔明卒,国无主,延仪并起,互不相让,兵刃见,干戈起,延死而军乱。名将损,国力亏,蜀终为魏所灭。魏杨二君,蜀之栋梁也,若能却故怨,协姜维,佐蒋琬,则蜀之胜负存亡,未可知也。然二人为莫名之恩怨而毁其身亡其国,诚可惜也。
记忘者,心性也。当记则记,当忘则忘,乃真名士也。
简评:用文言写作,不应提倡,然而有考生擅写古文,也无可厚非。文章材料丰富,叙议结合,思路清晰。但问题也很明显:第一,结构不完整。文章以四个故事加一段议论构成,开篇就是故事,未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第二,主题不集中。四个故事,其中三个围绕国家安危存亡叙述,独韩信的故事围绕个人道德说事,主旨不统一。第三,材料指向不明,缺少区分度。每一个材料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作者心中无数,文中更无从体现,给人堆砌材料之感。第四,“厚古薄今”,文章缺少现实意义。
请看修改稿:
为国记忘论
回望历史,环顾现实,考古今之人物,观其记,察其忘,与国事相关甚切也。记者当,忘者宜,名立而国昌;记者失,忘者悖,身死而国亡!
春秋之齐桓,与长公子争权,管仲佐长,桓公几殁,可谓惨矣。桓公既立,召管仲,拜为相。管仲相齐,力主改革,行参国伍鄙之制,尊王攘夷,礼法共举,奖惩并行。齐日益强盛,终为霸主。齐之强,管相功不可没。然齐桓若鸡肠小肚,念念不忘于旧怨,视才而不用,用人而不信,安有管仲之用武地耶?记今之新图,忘昔之旧痛,齐桓之记忘,强国之记忘也!
再举一例。赵秦交恶,相如使秦不辱使命,挂璧而还,王拜为上卿。廉颇甚怒,私言欲羞之。相如闻之,称疾不朝。偶相遇,相如避之不及,颇追且耻之。相如曰:“吾等相仇怨,秦之福赵之祸也。”廉颇感其诚,翌日负荆请罪,相如亲释之,遂合而治赵,秦不敢加兵于赵数十年。秦虎狼也,赵乃区区小国,小国而能自存,赖其文武同心,将相和睦也。若相如与廉颇争名位,较耻羞,而后互斗于朝内,安有赵之久存乎?记国之安危,忘己之耻辱,相如之记忘,存国之记忘也!
泱泱大国,俊杰多多,亦不乏小鸡肚肠者。杨仪辅佐诸葛,军政业务,备办佳齐,深得孔明之心。孔明卒,国无主,延仪并起,互不相让,兵刃见,干戈起,延死而军乱。名将损,国力亏,蜀终为魏所灭。魏杨二君,蜀之栋梁也,若能却故怨,协姜维,佐蒋琬,则蜀之胜负存亡,未可知也。然二人为莫名之恩怨而毁其身亡其国,诚可惜也。记己之恩怨,忘国之安危,魏杨之记忘乃亡国之记忘也。
往者已往矣。日月旋,天地转,历史行至上世纪,列强纷进,国运维艰,党争骤起,国共文攻武战数十年,我党籍民力,度时势,驱对方于海屿,建强国于大陆。然台海对立,两岸阻隔,50余年老死不相往来。新世纪两党魁首高瞻远瞩,弃世纪之嫌,握手于紫禁城,共商和解之大计,炎黄子孙无不欢欣。忘党派之纷争,记国家之希求,忘信念之分歧,记百姓之福祉,胡连之记忘,兴国之记忘也!
记忘者,心性也。何记何忘,识见之显,心胸之识,成败之由也!记者当与否,忘者宜与非,非但一己之忧乐,更乃国之衰盛、民之祸福也。
简评:修改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开篇即提出记忘与“国事相关甚切”,以此来明确主旨,统帅全篇;结尾再添点题之笔,首尾照应,中心突出,结构完整。②调整材料,删除韩信事,增添胡连会,主旨集中单一,增强现实意义。③增加归纳,用整句分别从“强国”“存国”“亡国”和“兴国”四个特定角度来揭示材料的意义,让材料从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④增加过渡句,用“再举一例”“泱泱大国,俊杰多多,亦不乏小鸡肚肠者”“往者已往矣”来显示由正而反、由古及今的思路转换,文脉清晰。
通过两文的比较,不难看出,考场议论文的优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指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具体地说,即营造一种紧扣题意、一目了然的结构方法;针对许多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努力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概括地说,就是优化结构,优化材料,优化境界,优化文脉。
一、优化结构。考场作文结构优化的要点有两个: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是指考场作文要多设置自然段,多设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比如从《念恩忘怨》到《为国记忘论》,我们并未对文章做伤筋动骨的再造,只是对文章稍加改造,用主旨句或关键句在“文首”“文尾”两个部位进行强化和挽救,就使整篇文章顿时生色,由四类卷顿时上升到一类卷下或二类卷上了。可见,这种办法的确有“点石成金”的功效,值得我们在高三阶段特别是高三冲刺阶段大力提倡,强化落实。
二、优化材料。所谓材料优化,主要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这种优化和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二是反面推理。正面推理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为国记忘论》里二至五段每段段末的一句议论,从“强国”“存国”“亡国”和“兴国”四个特定角度来揭示材料的意义,让材料从不同侧面来论证中心,避免堆砌材料的写作通病。反面推理则常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耸容动情。
三、优化境界。所谓境界的优化,实际是指作文层次的提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文题材的整合、优化、改造、提升,即文章的题材来源要有大气和文化底蕴,要善于在联系自己的同时,联系社会,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引用材料多从时事政治、热点焦点问题取材,看问题多从辩证发展的方向着眼,等等。二是指作文的思维和内容要多从现实社会出发,将文章的内容从个人自我的层次,上升到国家民族;从个人和少数群体角度,上升到集体团体组织的层面上。《念恩忘怨》的主旨是“念恩忘怨”,《为国记忘论》变抽象的“念恩忘怨”为为国的“念恩忘怨”,这是境界的提升;而删除韩信的事例,增加胡连会的材料,这样不仅使主旨集中单一,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也显示了作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视野。
四、优化文脉。所谓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比如《为国记忘论》,增加了“再举一例”“泱泱大国,俊杰多多,亦不乏小鸡肚肠者”“往者已往矣”三个过渡句,就把文章由正而反、由古及今的思路清晰地展现给读者,也让阅卷老师不得不刮目相看。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撒手锏”。
总之,考场文章的经营是一门学问。我们不能将优化考场作文的技术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因为,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语文高考作文比重日渐加大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考场作文的指导等同于一般的作文训练,毕竟,我们已经清晰地看见,命运之手正在向我们高扬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