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90字。
教学设计
课题:议论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高三语文组:缪中兴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手法的能力。
【教学策略】多媒体、练习讲评
【教学重点】紧扣论点
【教学难点】避免语言的呆板与重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要增强文章的气势、提升文章的文采,排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并且进行了一段练习。这节课,我将对同学们练习中的精彩部分进行讲评,使大家对排比手法在议论文中的使用有更深的理解。
二、题目回顾
运用排比手法将下面这些材料写成一个议论文片段,作文的论点是:拥有敢于超越的自信才能成功。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这一似乎无可辩驳的“真理”提出了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两个铁球,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和历史作出了最后的裁决。
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不容置疑。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这种错误的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被一位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到了17世纪初,又出现了一位敢于向权威提出怀疑的学者——哈维。他论证了心脏运动的作用,创建了血液循环学说,使医学生理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他的老师、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时,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却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
三、讲评
学生选段1(注:选段皆用多媒体展示)
重量大的物体先着地,这是延续了数千年的真理,但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却跨过了这道槛,使真理成了谬论。
如潮水般的血液,消失在人体周围,这是不许怀疑的教义,但哈唯用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冲破了桎梏,使教义被人抛弃。
生命力论这多少年来历史舞台的主角,是多少人的人生主宰。但维勒将无机物合成尿素,创造了另一个神话,使权威提前谢幕。(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