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人本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4 17:59: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40
为了实现人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必须采取既符合人本教育精神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人本心理学主张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以学习者作为活动及其全过程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既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把依附于它的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于漪老师认为,倘若就词句教词句,就工具给工具,这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的学科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和未来学告诉我们,21世纪的人不是理性的奴隶,而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只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与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愿望、各种痛若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语文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人成为有意义的社会人的重要基础。人的能力怎样才能形成?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践。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主要不是教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这里强调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概否定教学中的理论分析和知识传授,更不是提倡放任学生去盲目实践。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问题,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性学习也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积极实践,就会探索总结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