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陈立燕 时间:2007/12/28 17:06: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87
我们的传统教学习惯性地把学生禁锢在科学世界中,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是否喜欢学习,是否在享受学习。就拿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吧,传统教学只是将语文课当作一门纯粹的“工具课”,导致知识在学生那里成了索然无味的死的东西。我们自己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的时候自然而然沿袭着我们老师当年的“老路”走去。如此课堂,怎能激发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让他们拥有学习的热情呢?三年的教学生活让我明白,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即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这样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一、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本内容不一的珍贵教科书,任何人不能去对每一种生活做一次真实的旅行。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对自己或别人生活的反映。作为高中生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所以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小空间里去体验生活:或快乐的,或悲伤的,或感动的……例如,我在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一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装在套子的人?生答:没有!二问:那同学们想象一下装在套子里的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由于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大胆的想象,从而对这一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解蒲松龄的《促织》之前,我问学生知不知道人可以变成蟋蟀?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大呼怎么可能!这样的导入使他们有了想要把课文读下去的冲动。
二、联系生活,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还对与生活中相似的部分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导学生学习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作为高二学生的大家也刚好十八岁,十八岁也就表示成年了!你们有出过远门吗?在途中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吗?”面对提问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经历。由此使得学生对课文有了想读下去的兴趣。又如我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引导学生联想前几年出现的老年人上大学的事情,让他们思考这与本文倡导的从师风尚本质上是否相同。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三、联系生活,在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除了对这些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与现实有反差的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解《归园田居》,讲到作者陶渊明厌恶官场黑暗归隐田园时,联系近几年出现的几大贪官,使学生对陶渊明更加钦佩。又如在讲授曹禺的《雷雨》时,我问学生生活中人们本质上是善良的吗,接着又问他们与本文中的周朴园的性格是否形成对比。这些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而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只有将语文教学深深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使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教育是无源之水的“死教育”;也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与生活丝丝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生活的灵魂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站在教育前线的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找寻生活和语文教学的撞击点,挖掘其中的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