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绿色家园——谈传统文化中指向的洁净和谐
作者:安徽省全椒中学 王燕 时间:2008/3/20 12:34: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88
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美丽的地球村的居民过得有些不舒服:在中南欧,酷暑夺走多人性命;在英国,200年一遇的大洪水导致交通中断;在孟加拉国,大量庄稼和屋舍被洪水冲毁;在巴基斯坦,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导致近百人死亡;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暴雨如注,铁轨被淹,列车搁浅,上百人被困;而中国五十年未遇的大雪给春节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惨痛……
全球气候异常早已有之,全球气候变化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日趋恶化。特别是近些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到:地球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真的病了!地球的病因何在?目前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污染是最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据统计,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之后持续增加,至2004年已超过73亿吨。在20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但这一数字在2000年至2004年间上升到3.3%。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已经并且正在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惨重代价。
圣雄甘地说的好:“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壑。”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有“植树节”, 有“地球日”,有“世界无烟日”,有“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有“世界人口日”,有“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等环保活动。但这些对于恶劣的环境问题来说是只治标不治本。要真正重建绿色美好家园,必须从思想和意识上得到真正的提高。佛家说:“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只有做到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不贪不争,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深切领悟“天人合一”的内涵,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生态环境美好的绿色家园。
在辉煌的20世纪,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也造成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失衡,人类面临着生存的严重危机。而中国学术界曾经广泛关注这样一句话:“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而“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天人合一论”告诉人们,天与地本来就是一回事,用不着硬要分开来,更没有必要去谈论谁必须统治谁。人在“天”中生活,就要主动把自己融入“天”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类“茹毛饮血,穴居杂处”的蒙昧时期,天人混沌未分,人只不过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的生产行为和繁衍服从于自然。到了农业社会的初期,人类能够依靠自身的智慧利用自然,通过观察天象和万物生息感应人生,因而就有了“天人合一”哲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生产扩张与生活需求压力远未构成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因而“天人合一”既是贤哲们倡导的治世宗旨,也是社会易于接受和遵循其伦理的历史必然。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命题,但社会实践并未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统治自然的伦理宗旨。随着人类社会分工、三次产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规模与消费欲膨胀的双重压力,客观上既形成了人与自然对抗的能力,又产生了人掠夺自然的社会需求。于是,人类文明的悲剧就在这物质无限追求的对自然的执拗征服中愈演愈烈。当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已发展到行将被征服的危机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回归到人与自然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上来建构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天人和谐”既不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人同一于自然,也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对抗于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有机协同,和谐相处。
早在先秦时代, “亚圣”就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把人的心灵、本性以及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的心性与自然是相通的。孟子主张把人的爱的本性扩展出去,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还要爱物类。孟子和荀子都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对林木水产的捕伐要依时令而行。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荀子主张“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万物以时而生,时是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生不逢时,就会缺乏生机,乃至走向死亡。《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吕氏春秋•审时》也多次强调要“得时”,要“不违农时”。《礼记•月令》则非常详细地讲了春夏之际,严禁滥砍滥伐,和保护孕兽,有助于树木的生长和鸟兽的繁衍。《礼记•王制》更是反对暴殄天物。
到宋代,张载更是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的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天地之体为身体,以天地之性为本性。将民众看成是同胞,万物看成是朋友。因此,应该保护自然生态,不要任意砍伐树木,不要任意捕杀动物,也不要用很密的网捕获鱼类,要“成己成物”,不但要让自己有所成,也要让物类有所成。
儒家突出地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善和谐。道家则向往回归自然,庄子追求“以天合天”,人与物为一,通过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以求得精神的自由。“人与天,一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庄子•齐物论》也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本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要求人的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与麋鹿共处”。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文化历程中,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中传达着他们对天人合一的真谛的体悟。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王维在他那“明月松间照”、“人闲桂花落”一类的山水诗中表、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
人作为自然的对立面,如同侵入者,自以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实在伟岸无情的自然面前,结局早已注定!没有比自然更伟大的,也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自然与生命本应该和谐统一,各得其所。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也是我们本应该的正确态度。生命赋予自然以灵性,自然因生命而精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和谐,万物生全,人民安宁,不应该是这个蓝色星球最美丽的画面吗?
在现代社会不断前进的滚滚车轮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日渐隔膜,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的精神状态也自然地受到了影响,生态危机已触目惊心。在此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光辉思想,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内心深处体验自然与生命的可贵,平息人性和欲望的争斗;从不同程度感悟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伟大境界和老子“道法自然”的伟大认识;贯彻“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道德原则。自然让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让自然更好的发展。真正拥有这蓝色的星球,建设美丽的绿色家园,不仅需要用手托起,更需要从心做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