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选考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作者:不详  时间:2008/3/21 17:24: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44
  2007年广东省率先启用新课程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试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二是在选做题部分分为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阅读。这种变化对2008年的高考备考必然起到深远的影响。如何落实“选考”考点,如何解答“选考”试题,是复习中应该重视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此不揣浅陋,以就教于大家。
  一、分析学情,有的放矢
  要使复习备考达到最优化,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复习之始,我们针对“选考”部分对学生进行了三次测验。考后认真、详尽的加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基本能读懂文学作品,但是在答题规范、文体知识、概括及探究题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基于这个事实,我们确定每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传记、访谈)的复习时间,以及每种文体需要特别钻研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分数能得到提高。
  二、分析考点,胸有成竹
  考纲是备考之本。备考方法也许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研读考纲,分析考点,是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
  1.掌握考点,及时归纳。依据考纲对选考部分文本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文学作品阅读备考,主要集中在对作者观点、作品的思想意蕴、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训练,以及一些对理解文学作品主旨意蕴、作者观点和情感非常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分析训练。例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2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又如2008年《系统备考指南》第150页《文赤壁》第2题“第6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等,这些题都考查了考生品味重要词语、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
  2.掌握文体,学会解题。加强对文学和实用类的文本阅读,并学会运用相应的文体知识去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训练。例如2007年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的第2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题目要求的“赏析”,考生可以从散文的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
  3.掌握方法,整体阅读。所谓整体性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材料。选考类的作品阅读是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主题意蕴往往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中,应首先从宏观上分清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来理清所读材料的物象特征。没有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或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那么考生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因此,考生阅读训练时不要被看似散乱零碎的结构、内容所干扰,需要放眼作品的整体布局,通过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去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进而归纳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作品的思想意蕴。落实整体把握和概括,实质是落实考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例如2008年《系统备考指南》第147页《夕照透入书房》第4题“文章开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本题有较明显的整体阅读提示,并考查了文章结构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而例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虽然没有整体阅读的提示语,但要完整解答该题则必须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并进而要求考生具有归纳和概括能力。
  三、分析考题,有章可循
  考题就是考纲的具体化,老师不仅要对其烂熟于胸,也要让学生对考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如2007年高考首次命制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三套,宁夏、海南一套,山东一套,广东一套。三套试题,前一套是人物传记,后两套是新闻(人物通讯)。我们分析得出本部分具有以下一些方面的特点:
  1.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探究点多。三套卷所选人物,一是著名钢琴家傅聪,一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一是著名短跑健将奥蒂。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这三位名人,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染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文本内蕴空间而言,都有较大的空间,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对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极为有益。
  2.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①题型多样,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设题面广,涉及到9个考点中的大多数,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分值普遍较高,少量是4分题,大部分的分值是6分、8分,显示出题目的高占分权重。 ②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大致而言,考查最主要的“点”有: 探究文体特征及其作用;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归因探究。 
  在老师分析考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到高考试卷中对应考点的题目,或是教师给出一篇文章,让学生根据考点出一些题目并给出答案。这样做了之后,学生对考点及考题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复习起来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四、有效训练,事半功倍
  有效训练,要精心挑选材料。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阅读材料我们选用了《金蛋》和全国各地38套模拟题,其中《金蛋》为基础,模拟题为提高。对于《金蛋》,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教师课堂简单点评。对于模拟题,我们一般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当堂批改10个左右学生的题目,而后讲评。
  有效训练,要精心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当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谭健文老师提供的“高三语文课型结构”,一是复习课和专题训练课:呈现并讲解考试目标——复习知识重点、辨析知识交叉点——分析典型例题——练习(组题);二是讲评课:呈现答案——讨论或自省——针对评讲——优劣比较——相同或变式训练——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有效训练,要选准重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们在教学当中把文体特征、答题思路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答题。我们首先与学生一起理清了小说、散文、传记、通讯等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在答题思路方面,我们主要是将学生有缺陷的答案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答题规范和思路,并总结出一些答题思路。如作用题,一般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揣摩人物形象的一般先要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然后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也要结合人物活动的背景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等。通过思路的指导,学生答题更加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答题自然而然也规范多了。
  有效训练,还要及时反馈。教师的一言堂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味地让学生在题海当中沉浮也是很难有好效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当堂做,当堂改,当堂讲效果最好。如果确实当堂改不了的,第二天也必须改出来。我们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为认真地去做题,总结规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选考”部分的复习备考是整个复习备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三分析一有效”方式,做到科学与有效并重,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