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综述及2008年备考建议
作者:江苏省如皋中学 袁海明 时间:2007/10/14 20:2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51
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新课程考试大纲是这样阐述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点分为三个能力点、9个考点: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能力层级为F。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7年是首次命制这一作品类型的试题,共有三套,宁夏、海南一套,山东一套,广东一套。三套试题,前一套是人物传记,后两套是新闻(人物通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三套卷所选人物,一是著名钢琴家傅聪,一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一是著名短跑健将奥蒂。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这三位名人,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染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蕴丰厚,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文本内蕴空间而言,都有较大的空间,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对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极为有益。
广东卷《访钢琴家傅聪》,文章以访谈的形式,让新闻主体傅聪本人讲述自己成功路上的经历体验。访问者分别从傅聪的基本情况、傅聪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傅聪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等三个大的方面精心设计了7个小问题,散而不乱,极有层次。其中关于“做人,才做艺术家”是最具震撼力的表述,傅聪从①要有“大爱之心”,要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甘愿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②要善于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③特别需要具有勇气,永远表里如一;④要有“赤子之心”,真诚第一;⑤要有真正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作了精彩的阐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宁夏、海南卷《叶圣陶在四川》这篇传记,作者从叶老如何教导儿女写文章、与朱自清的深厚情谊、精心培育年轻作者等方面详尽地叙写了叶老在四川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叶老作为父亲、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的人格风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叶老的崇敬之情。文章述评结合,佐以生动的事例和他人的言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教益。
山东卷《梦碎雅典》写的是奥运名将奥蒂与金牌无缘、留下终生遗憾的故事。作者以饱蘸感情之笔详细地叙写了奥蒂在雅典的遭遇,突出了奥蒂不屈服于命运,不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的性格特征,认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样的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她虽败犹荣。
二、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一)题型多样,包括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设题面广,涉及到9个考点中的大多数,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分值普遍较高,少量是4分题,大部分的分值是6分、8分,显示出题目的高占分权重。
(二)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大致而言,今年的实用类文本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探究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如山东卷第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
如广东卷第19题:“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宁夏、海南卷第15题(多项选择题),第16题:“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3、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广东卷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山东第21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4、归因探究。
如宁夏、海南卷第17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5、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广东卷第20题:“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宁夏、海南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今年只有三套试题,但从题目的设置上看,覆盖的考点是全面的,考查是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
三、2008年高考命题预测及备考建议
(一)关于2008年高考命题走势
1、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覆盖面将全面铺开,无论是全国命题还是各省市单独命题都将引入这一新鲜的形式。
2、文体类别将更全面,除今年的新闻、传记外,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都有可能用作阅读材料。
3、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像今年的部分题这么单纯,会区别于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5、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等设题。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6、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二)备考建议
1、储备必要的文体知识,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2、在准确解读上下功夫。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3、提高理性认知的能力。“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这是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这里面就有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亦即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识去读懂文本。同样,“社科论文”、“科学小品”是作者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写出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研究性文章,专业性、理论性较强。读这样的文本,既要看到文本在阐述见解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更要看到作者对支撑观点成立的事理依据所作的阐述。这当中必然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
4、重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必然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既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实践体验的归纳与积累,鼓励学生勇于、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体验”并非单指直接体验,多读报刊上的“实用类文本”所获得的间接体验同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体验。
5、强化贴近文本、依文就意的意识。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文本,靠“文本”下篙,思维起于文本终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在此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随意拆解,只见一斑而不全豹,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综合全文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评价。“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场外声音”等辅助性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中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高考现代文阅读第一解读》2007年8月第1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