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三问

作者:曾良策  时间:2008/4/6 11:31: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77
  这篇文章是我在参加湖北高考阅卷过程中所写,当时投给了宣传组,没入先生们法眼;当然也可能是问题过于敏感,专家们不想节外生枝。现在阅卷结束而疑问犹存,并深感高考作文弊端重重,故不惮其烦重录此文,以期引起专家与同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中学生不会写作文,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遭遇社会质疑与诟病,语文学科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轻视,语文一直麻烦不断。而这次阅卷工作已完成大半, 我感觉这些麻烦可能会“剪不断,理还乱”。虽然已经有十几篇拿得出手的满分作文出笼,略可让我们挺挺腰板喘口粗气,但是有种困惑还是挥之不去:我们的学生 写起作文来咋都成了“臭皮匠”?
  我想不只是语文老师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对目前这种局面似乎也责无旁贷,特别是评分标准作为阅卷老师的“令牌”和学生的“生死 符”,对阅卷老师的洗脑效应及对以后作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改了几天作文,对此有些懵懂的想法,趁此机会向业务组各位专家讨教。
  一、作文等于回答问题?
  似乎大家已经形成一个共识:“话题作文”成败的关键在是否扣住了话题,老师改卷的第一要务就是看审题。为此刘教授在阅卷前编了个顺口溜以定基调,老师们通 过一天的学习讨论来参悟“三的奥义”,阅卷中眼光死死盯住有“三”没“三”、“明三”还是“暗三”,有“三”就考虑“切入分”,没“三”就肯定不及格。于 是乎像《三的奥义》(业务组评分:19+18+5=42)以及比它更不堪卒读的文章都被我们宽容,而像《大千世界,万物为师》(10+18+0=28)这 类只缺一句点题的文章即被无情枪毙;于是乎阅卷老师面对一篇好文章,总是陷入找到了“三”的喜悦甚至激动和找不到“三”的惋惜与无奈;又于是乎,500多 人的作文阅卷简直就成了声势浩大的“找三运动”。
  罗嗦了半天,我是想说:有些根本不叫文章的文章我们分数给高了,有些像模像样的文章却被屠杀了。我们的眼里只有“三”而没有“文章”。在这里,一切文章学 所谓思想内容、章法技巧、修辞表达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三”。这让我联想到问答题,改问答题的时候往往先扣或只扣要点,再看或跟本不看表述。这样看来, 我们的作文观是不是太简单了?简单的只等于回答问题?
  事实上,这种作文观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作文教学,学生正按照这种思路来对付作文,对付高考。很多作文先假设“材料中这些带“三”的词语都是什么意思”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带“三”的词语?”然后又毫无章法的做了回答。《三的奥义》可算一例,而我的印象中还有一篇更绝,题目就叫《三看俺,俺看三》(突然想 到“王八看绿豆”)。看来我们的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文章”了。
  这就是指挥棒。这就是高考可怕的地方。
  文章就是文章。“话题作文”也好,“材料作文”也好,首先他们应该是“文章”。不知专家们同意否?
  二、怎样看待“不健康”作文?
  据说(因为是在网上看到的,只能说是“据说”):去年高考一篇很有才情的作文,题目大概叫“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被判了零分。理由不清楚,但大致可以肯定是内容“不健康”。网上吵得沸沸扬扬,不过基本上是一边倒:同情作者,批评甚至臭骂阅卷者。当然也顺带骂骂高考,骂骂语文。可见有才情的文章还是“深得民心”的。哪怕你消极、颓废、不健康。
  今年又出现了一篇《三种时态》,可能又给专家们出了道难题。我看业务组给出的评分19+20+5=44,觉得很暧昧、很可疑。评语中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 方。给人的感觉是,专家们虽然没有因为内容的“消极”或“偏激”(也就是不健康)而痛下杀手,表达出一种大度和公允,而事实上在后两项中做了手脚,即通过压低表达分和发展分达到了打压效果。只需想一想它的发展等级居然和《三的奥义》一个层次,一切似乎不都欲盖弥彰了吗?
  44分的评分虽然不能说服人,我还是理解业务组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鼓励这种文章,特别是不能鼓励这种思想。
  这里事实上涉及到一个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问题。我们其实和学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他们看的是“80后”,听的是《猪之歌》,写的是“新概念”;他们崇尚个性,喜欢张扬,并把颓废和叛逆当作时尚。流行的读物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浮躁的时代催生着他们畸形的早熟。而这一切,我们的教育却视而不见。我们的教材强迫他们读连我们自己都失去了兴趣的经典,我们的高考强迫他们写无病呻吟的文章。结果我们得到了什么?韩寒的文章赢得那么大的市场,而据说语文成绩照挂红灯,难道不是对作文教学的绝大讽刺么?我们学校一学生平常作文拿不到高分而在新概念作文竞赛中却拿一等奖,难道说我们的标准就没一点问题么?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的高考不要老想着坚守住什么,我想事实上也是坚守不住的。我们该换一种心态,在我们还无法认同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去宽容。
  而宽容的结果也许是:学生突然发现他们可以在作文里说说真话,他说了真话居然也可以打高分。这样一来,我们呼唤了多年的“个性”作文庶几可以个性起来,而我们的作文教学说不定也就“死里逃生”了。
  三、“发展等级”是什么?
  之所以有这一问,是因为我在学习样卷和校标卷之后,反而迷惘了。
  发展等级有12个采分点。照我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写作潜质及其在作文中展露的才华
  所予以的肯定。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三的奥义》竟与《三种时态》都是5分,《三的奇遇》高达10分而《走过高三》只有3分。我看不明白了。
  我甚至觉得发展等级其实是个“水龙头”,是给作文“放水”用的,放多少看你希望总分达到多少。比如《三的奥义》应该达到42分,可写的实在不争气,前两项只能得37分,怎么办?打开龙头,放5分;《三种时态》写得好,但总分要控制,怎么办?打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这个龙头,这龙头水不多,可以放5分。 别的龙头千万别碰他。
  这样一来,“发展等级”事实上成了“限制发展等级”了,分项评分已经没有意义了。
  分项评分的目的在于缩小评分误差,在于不因“城门失火”而“殃及池鱼”,在于“不以一眚而掩大德”,在于我们能客观地评价一篇文章。而结果呢?结果往往还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或“一俊遮百丑”。“分项评分”其实只是“分解得分”,彻底成了摆设。业务组甚至明确规定,“内容”得分在四等者,“发展等级”必须零分。根本无视分项评分的初衷,我不知道有什么依据。
  三问问完,心里沉重依旧。这只不过是阅卷过程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只是积弊重重的语文教学之冰山一角。但我似乎看明白了一点,那就是:高考是一切语文问题的渊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附:湖北省作文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说熟悉的其他带“三”的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