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阅读:从结构入手
作者:SSPANSZ 时间:2008/4/10 6:52: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1
上面提到的几题,出题人的意图就是要考察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并且在题干上已经将这样的意图明确地表述出来,这在审题上基本上是没有难度的。对于这样的题,只要考生平时相关的训练是足够的,一般的都能应付。有难度的是,很多的题题干上并没有明确说是要考结构,甚至出题人的本意也不在于考结构,但如果我们对文章的结构一点也不了解,就很难正确作答。而如果对文章的结构有正确的认识,将会有助于正确答题。
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话说知音》第21题:
“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
有相当多的考生只答了“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而丢了另一点。像这样的“丢三落四”在考生的答卷上是十分常见的。为什么会这样?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呢?造成丢点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拿到题目之后“急功近利”(急于答题),没有先对文章的主题、结构等宏观方面的东西进行基本的了解,答题时也就不能把握全局,不能“高屋建瓴”,如此,当然就很难正确作答。对于该题,虽然出题人的意图不在于考结构,但考生必须关注文章的结构,必须从结构入手;只要考生对文章的结构稍作分析就能轻松地得到全部答案。全文5段可分为两大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是在介绍知音的传说,3-5段为第二部分,是在“劝慰俞伯牙”,也就是题目所涉及的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还可以再分两个小层次,也就是说有两个“劝慰”:第一层是第三段,内容是劝慰“继续寻求新知音”,4-5段是第二层次,内容是劝慰“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如果对文章结构有这样的认识,答题时就不会产生如上的重大错误:将更多篇幅的第二个“劝慰”给丢掉了。
又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第20题:“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很多考生被“拓展与深化”吓住了,不知道是什么样高深莫测的东西,搅尽脑汁也不知道从何答起。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最后一段的层次结构,答案就会比较明显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如下划分该段层次:
“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再看看所给的参考答案是什么: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看看答案与该段层次划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完全对应的关系:答案分三个小点,正是该段三个层次大意的概括!可以断言,如果对该段层次结构没有正确的把握就一定不可能对该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从结构入手,其作用不仅仅是能帮助避免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形,也还能帮助克服“拖泥带水”的缺陷。有不少的考生由于没有真正把握结构,答题时生怕少答了内容,于是便到处拼凑,硬将不该答的“要点”拖入答案,又因而挤走了真正的要点,造成丢分;即使没有挤走要点,也会因为非要点的存在而冲淡了要点的光彩,最终丢分。
2000年全国高考《长城》第21题:
“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考生对于第一个小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没有出错,对于第二个小问题的回答就不尽如人意。正确答案是“长城的现实是开放和自信”,但有不少的考生在回答了这个正确答案之后又加上了“长城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有的甚至不回答应该回答的“开放和自信”而只答不该答的“能承受冲荡和胎动”。犯这样的错误正是不了解文章结构的缘故。《长城》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深秋时节作者在长城所看到的景色,为下文做情绪上的铺垫;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七节,写对长城历史的评价;第三部分是第八节,写对长城现实的认识;第四部分是第九至十一节,写对长城未来的思索。出现上面的错误,是因为没有能够认清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一个谈“现实”一个谈“未来”的明确分工,将这两个部分混为一谈了。“开放和自信”是第八节的内容,正是对长城现实的认识,是正确答案;“你(长城)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是第九节提出的一个问题,作者在最后一节对此问题作了形象的回答,其内容是属于文章最后一个部分的,是对长城未来的思考,因此,它根本就不能用来回答关于现实的问题。如果答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文章这样的结构特点,答题时就不至于“拖泥带水”、答非所问。
不要吝啬于答题前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的时间。结构是支撑整篇文章的,分析结构也就能对文章理解与鉴赏等诸多方面起到定位与指引的作用,也就是说,答题前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它不只是对试卷某一题的解答起作用;正确而充分地把握文章结构,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佳效果。如果说进行答题是“砍柴”,那么,事先的结构分析就是“磨刀”:“磨刀”总是“不误砍柴工”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