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案例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四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4/15 16:17:3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470字。
《琵琶行》教学案例
南京市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许令周
  【设计思路】
  简要介绍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 结合文本, 选择切入点, 着重探讨解读《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评价白居易遭遇贬谪后的人生态度, 并能结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加以比较。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一理念,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现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 白居易表现出了两种人生态度, 特别是在其迁谪之后, 白居易心灵创伤极深, 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 因而晚年政治热情锐减,“独善其身”成为他的思想主流。这一简介正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前见”, 丰富背景知识, 从而亲近文本, 建立与文本对话的条件。当这一条件具备后, 学生从不同方位的视角和不同程度的视界解读文本的主题, 见仁见智,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的“视野融合”。
  在解读《琵琶行》时, 如何评价白居易流露出的“天涯沦落之恨”, 以及将之与同类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加以比较, 是课堂探究的又一核心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8 条目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根据这一方法论, 意在帮助学生用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去向、思维方式等, 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学会用现实视角、时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实施过程】
  1.   多媒体展示
  白居易人生的两个时期及作品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为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 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卖炭翁》
  后期( 自江州司马到去世)  是其“独善其身”的时期, 糅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 胸中多是非”。       以感伤诗和闲适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主题思想探讨
  师: 诗中表明诗人和琵琶女情感共鸣的句子是什么?
  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 请同学们讨论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 四人一组讨论, 并选出代表发言)
  生A: 从共鸣句可看出, 白居易抒写琵琶女的“身世飘零之苦”, 映照出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