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
琵琶行 白居易
[课时]3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重点词法句法和名句。
2、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题。
3、赏析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手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1、对第2段的赏析。
2、学习如何对抽象的事物(如音乐)加以形象的描写。
难点:学习领会本文是如何通过状物来传情的。
[主要教学环节]
一、 预习作业
1、 结合诗歌小序和《课课练》导读,了解白居易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及原由。
2、 完成《课课练》P12—13。
3、 唐代诗歌以同情的态度来描写商人妇的并非始于《琵琶行》,李白的《长干行》的问世比〈琵琶行〉早半个多世纪,但未产生像〈琵琶行〉那样的轰动效应。除去对琵琶音乐的描写,〈琵琶行〉胜在何处?请加以比较。(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在第二课时进行讨论)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为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二、 导入
1、在浔阳楼前有一副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请问此联写的是哪位著名的诗人和他的哪部作品?(“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2、请问对于白居易和〈琵琶行〉,有哪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点需要落实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通俗平易。初中学过他的〈卖碳翁〉。
〈琵琶行〉: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其姐妹篇为〈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古体诗)。三者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三、 疏通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
四、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题。
1、 讨论预习作业3
参考:〈长干行〉是以一名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发了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思念。而白居易则把自己一个被贬朝臣与一个京城歌女相提并论,并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这样的思想情感是前所未有的,立意更高一筹。
2、 结合诗歌和诗人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思考:为什么说诗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沦落”在何处?“同”在何处呢?
参考:琵琶女的弹奏与诉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当年,自己曾因诗才横溢而名倾京城,如今却因直谏而被贬到这荒凉僻远之地。对于这琵琶声,诗人不仅用耳听,更是用心灵去感受;对于素昧平生的琵琶女不仅是寄予同情,更是引为知己,同病相怜。两人虽然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同样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但却同样失意飘零,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两道感情的激流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这条河床上相遇、相交、相融。
3、 所以白居易不吝笔墨,以整段的篇幅描述了琵琶女不幸的身世,但对自己的命运描写却是淡入淡出,因为诗人已无需再花大篇幅描述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了,一切尽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同学解读“湿”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湿”照应了前句中的“泣下谁最多”,表明白居易眼泪最多乃至浸湿了衣襟。从这眼泪中,我们读到了诗人被琵琶女如泣如诉的乐声感动的程度之深,更读到了一位迁谪失意的朝廷官员和一名流寓江湖的歌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