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婆婆”不宜过多
作者:钱忠友 时间:2008/4/23 17:30:07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646
说起德育的“婆婆”,可算是部门多、文件多。诸如共青团、妇联、学少部、关工委、文卫科、少促会、文明办……都与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关,他们都可以对学校德育乃至其他工作加以指导。也许是因为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不一样,同样一个主题,有的侧重于传统教育,有的侧重于和谐教育;都要组织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并形成记录,重要内容还要写学习心得体会,上报材料。学校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不变应万变”,把张婆婆要的改头换面,变成李婆婆需要的……效果不见得理想,负担却不小。
与部门多、文件多相伴的就是活动多、考核多。“婆婆”们都有到学校作形势分析、理想前途方面演讲的场次任务,学校就要热情邀请,盛情接待,集中全体师生,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有些报告能结合我们的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生动感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有些报告从过去讲到现在、从农村讲到城市、从国内讲到国外,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学生不但不爱听甚至反感。这些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要求我们学校突击编排相应的文艺节目参加表演,甚至是一些社会活动都要求学校鼓号队、礼仪队助威呐喊。他们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到学校调研、视察,了解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还要结合评比文明单位,设立各种活动组织奖,看哪些学校参与面广;又要配合出版、发行单位联合推荐一些读物,进行知识竞赛、征文评比,看哪些学校师生获奖率高。
面对众多“婆婆”品种繁多的活动,学校虽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被动应付,因为上级部门的指示不可违抗,还因为这些部门手中都攥着一把诱人的“糖果”:到了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时,视学校对本部门的“贡献”大小,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或资助一些教学设备。如果平时活动不积极,工作不主动,任务完不成的,那些“糖果”就没有你的份儿了。
尽管“婆婆”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学校教育工作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却经常为了听从上级部门的安排指导,忙乱了手脚,扰乱了学校德育的系列和程序。加之众多的“婆婆”有时指导口径不一致,学校无所适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放弃了主体地位。从学校的角度看,这些“婆婆”的“指点”要听,她们的“关照”要领情,因为他们是上级、是领导。任何一个“婆婆”、任何形式的发号施令,都要去实施、应付。于是我们自身的德育运行机制就失去了思想和灵魂、失去了灵动和活力。
这些上级部门组织的活动,大多形式重于效果。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滋润内化,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不是凑热闹、讲排场、装门面。德育工作发展的快慢、成果的大小,不能仅仅在于学校挂的那几块“文明单位”牌子、那几份奖状,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笔者诚恳地期盼职能部门规范“婆婆”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理念和行为,考察、调研、考核、评比,要力求精当、讲求实效,要与德育自身规律、与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的运行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统一。为学校德育减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