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离不开亲和力

作者:袁新文  时间:2007/4/13 11:12:05  来源:人民日报转载  人气:703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本领,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狂风大作,行人为了抵御风寒,都把大衣裹紧;南风则不同,它轻柔吹拂,和风扑面,令行人备感温暖,于是解开纽扣,脱掉大衣。故事的寓意十分明显,生硬的手段往往徒劳无功,温和的方式常常立竿见影。同样可以说,生硬的灌输、空洞的说教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和风细雨、温情盈怀式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成效斐然。反省一下高校德育工作,寓言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在“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位在校大学生叫徐本禹。他放弃城市生活,自愿到贵州贫困山区支教。“我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他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更感动了家乡聊城大学的两万多名大学生。聊城大学以他和孔繁森、白云等先进人物为楷模,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德育是个时代课题,也是个教育难题。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大学德育论坛上,大学校长们指出,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高校德育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游离,知与行、说与做、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体验环节落后,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德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收到真正效果。德育创新的着力点,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其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能靠生硬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必须有载体,有渠道,有抓手;必须立足现实,饱含真情,有亲和力。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观念更多元,精神更独立,意识更自我,处世更务实。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经济、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时常感到无奈、压抑、焦虑、迷茫。受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生动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人生指导和精神引领,正是当今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社会是德育的大课堂。不少大学生把时代精英奉为偶像,不仅钦佩他们的杰出成就、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同时把偶像作为自己生动具体的人生目标、生活选择和精神指引。对于主旋律宣传的时代楷模和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理想主义存在,英雄模范就会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时代楷模和典型人物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事迹真切感人,精神令人景仰,具有很强的亲切感和贴近性,对自己的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丰厚的德育资源不在书本上,而在现实生活中,关键在于能不能有效地开发它、利用它。许多时代楷模和典型人物正是活生生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用家乡的先进人物作楷模,用身边的动人故事作“标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载体,春风化细雨,理性加感性,无声胜有声,大大增强了德育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聊城大学的这种德育实践和创新,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