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8 17:42: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4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笔者有幸参加了两轮新课程培训,观摩了一些名师的精彩诠释,于是联想到一些教师的课堂表现和同事们对新课程的看法,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一些现象和建议诉诸笔端。
  不足的现象:1、双基训练放任自流;2、“尊重”个性疏于引导;3、自主合作流于形式。
  解决的建议:1、双基训练要巧妙安排;2、师生关系要平等互尊;3、自主合作要开放有度。
  一、双基训练放任自流
  课改至今,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堂的形式、内容丰富了,气氛活跃了,学生也更找到了自信。可是,翻开学生的作业本,考试卷,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字迹潦草难认,错字病句时有出现,答题不规范,随心所欲------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悲哀吗?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了解到:一部分教师在处理双基知识时,都说,高中学生了,课文中的字词句无须讲了,课下学生自己看自己读就行了,课堂上讲这些枯燥,学生觉得没意思,课改的课堂强调的可是师生互动,探究合作啊。可是,互动探究就不要基本知识能力的训练了吗?另外,是真的是高中生就达到了字词句都不用讲的地步了吗?而且,学生能自觉的而且有时间的课下去处理字词句的学习吗?笔者做过了解,学生并不如我们教师所想像的那样,没有学生能在课下自觉的读看课本,即使学习认真的学生也不能。于是,双基训练便借新课改之名被堂而皇之的放任自流了。
  二、“尊重”个性疏于引导
  笔者刚进合肥(课改步子迈的早一些)一个私立学校的时候,很为解决几个“问题”学生的问题伤了一番脑筋。他们在课堂上不停的追问一些新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带有表现调笑的味道,如果老师不予解答,他们马上表现出耍脾气的一面。有时老师解答的不合他们的胃口,他们又会马上毫不客气的否定说“不对”。后来我才渐渐的了解到,由于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于是一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更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便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一贯以“你说的很好”“你很有见解”“继续保持你的想象力”这样的话表扬(笔者以为这种表扬敷衍性很强)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了“围着我的问题转”的“养尊处优”的优越感。笔者感叹,这样久而久之,教师疏于引导,那么这些学生便会真的成了“个性独特、唯我独尊、张扬自我”一族了。
  三、自主合作流于形式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转变那种过于强调接受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很多自主合作只是注重了形式,从外表看似乎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究其实质性的东西,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笔者以为有如下表现:
  1、自主泛滥化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教师便顺应课改的要求,便真的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他们淡出课堂,不再讲授,课堂上出现了乱烘烘的讨论(热烈却没有主题)。如在阅读处理中让学生 “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在文本理解中让学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结果学生感觉轻松快乐,只须挑出文本中的一两处任意发挥便受到教师的大加表扬,且美其名曰有创新。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对文本又领悟了什么呢?
  2、合作表面化
  一提到合作,一些教师便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大家讨论讨论,不思考问题的意义,不关心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提出问题讨论的方法和过程,也不在乎学生讨论的结果,或者最后还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提出的结果,讨论成了信马由缰,成了合作的幌子,教师要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这样的合作充其量只是做给听课人看的,流于表面。
  3、提问程式化
  提问可以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很好方式,但是且看这种提问:“这个问题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的啊”,“对不对”“是不是”,学生的回答也“对”“不对”“是”“不是”,如此简单而已,这种程式化的提问意义有多大呢?
  4、问题肤浅化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热烈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快应对,将问题设置的过于浅显。急于表现的学生自然能从容应对,便出现了争先恐后的课堂回答热。可是,这样的问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吗?没有触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更别说掌握什么知识了。
  5、课堂表演化
  新课改的推进,出现了很多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曾经听过以辩论赛的形式组织的公开课,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老师做主持。其他的还有以演讲赛和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成果为形式而组织的课堂教学。这些课堂都可谓形式新颖,气氛热烈,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台词极少,甚至没有。于是笔者不禁要问:“听课者是要听比赛看学生表现吗?这是学生的表演还是老师的上课?”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双基训练要巧妙安排
  任何实用技能都必须经过扎实的训练,语文能力是实用能力,也是一种技能,所以也要经过扎实的训练,因此传统的“双基”教学丢不得,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何积累?如何创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谨记,在教学模式多变的当代,唯一永恒不变的还应该是“双基”教学。那么,如何将双基教学巧妙的安排到教学中呢?笔者简介自己的做法。
  我在讲授新课时,带学生划出课文中的一些字词,要求学生课下读写,然后利用自习课让学生默写,并说出一些词语的意思,有的词语还让学生造句。
  对于阅读,我规定,除正常的早读外,在每节课前预备铃响起时,学生就开始大声朗读课文,直到我喊“上课”,学生才停下。这样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读五至十分钟的书。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丰富了,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也能很好的背出了。
  对于那些字迹潦草的学生,我在批阅他们的作文时尤为认真,尽量将字写的工整,过一段时间,一部分学生有了改变的意识,还没有意识的同学通过谈话自然就收到了效果。
  对于答题不规范的问题,我利用考试分析试卷的时机,一一罗列不规范的现象,与标准答案比较,指出学生失分的原因,学生自然愿意听,乐意听,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要平等互尊
  语文课堂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事物和世界的不同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会认同这一理论。另外,客观事物和世界千变万化,每个人的经历、气质、性格、修养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区别,所以,新课改提出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位置去考虑问题,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理解是无可非议的。这一提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独裁,教师是真理的神话。充分的尊重学生,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养都有莫大的好处。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尊重学生,也必须教会学生尊重我们,尊重他人,让学生懂得语言的碰撞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这样,语言的碰撞才能达到思想碰撞,知识升华的作用。
  为了教育一些“问题学生”,让学生懂得思想要有深度,见解可以共存的道理,笔者曾就同一个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列举出不同名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给学生看,从而很好的教育了学生。
  在作文教学时,我一遍一遍的讲解作文技法,仍觉得收效甚微,学生也感觉到疲惫不堪,甚至不想再写。我思考再三,决定牺牲一些时间,每次布置作文,我与学生一起写,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辛苦和与他们的平等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大有好转,作文水平也大有提高。
  三、自主合作要开放有度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乱说”“瞎说”。因此,教师在处理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时,既给学生空间,又要舞好自己的指挥棒,让课堂真正成为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地方。
  1、自主结合主导
  笔者以为无论什么样的课堂,老师的主导地位都不可动摇。毕竟中学阶段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自学的能力更有限,一味的要学生自主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陷入知识河流干涸的境地。所以老师的适当引导,点拨,讲授对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至关重要。当然,笔者以为,引导讲授时可尽量避免枯燥的术语,多举例,多比方。当观察到学生因某一个问题思维陷入困境时,教师可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适当点拨,这样可以再次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2、合作明确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应当说,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新课改下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而是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和明确的目的,所以很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才是当务之急。
  笔者在处理分组合作教学时,通常让几组学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目的,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各组的完成度,进行评比。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各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出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3、问题指向多元
  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值得探讨呢?笔者以为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答案要有多元性。
  有一位老师在上《荆轲刺秦王》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历史发展观的眼光分析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件历史大事。然后老师适当点拨,教学生如何分析这样的大问题,比如将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荆轲刺秦王对当时的六国有何影响?对秦有何影响?对整个历史来说,荆轲的行为如何评价?如果将历史移植到现在,你是荆轲,你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深入的思考问题了,又能从中学到解析问题的方法。
  笔者在教授《鸿门宴》时,将项羽和刘邦的一些重要语言和事迹分条列举出来,然后让学生比较项羽刘邦两个人。一个是开国帝王,一个是悲剧英雄,我们很难说谁是成功者,因此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辨证的认识到了人物性格与人生的关系。
  新课改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挑战,但是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只要我们的老师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我相信新课改的这棵新苗一定能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