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谈课堂提问
作者:三门县第二高级中学 林小彩 时间:2008/6/27 23:44: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29
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提问中的一些现象的透视,旨在呼唤一种高效的提问法,让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误区设疑聆听追问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广泛运用。高效得法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就能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达到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忽视了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目前语文课堂提问上存在着许多误区,我就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追求表面化的形式,一问一答,虽热热闹闹,去,却华而不实。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语文的阅读教学都充满“问答”。尤其上公开课时,许多教师总是在幻灯片中准备了一大堆问题,总以为有这些问题牵引着学生,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不至于冷场。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上《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老师提问:(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2)作品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事?(3)请你们谈谈她们的吃住生活怎样?(4)苏艾对画家琼珊有哪些举动?贝尔门给你的最初印象如何?(学生逐条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主题再课外拓展,结束全文。
因为这些问题非常简单,学生不过在课文内搜寻一下,马上就可回答,而且准确率极高。整堂课问问答答,看似非常热闹,可是细想一下:学生没有争议,没有自己独特和理解,更说不上美感与激发力。因此,这种虚假性提问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提问只为了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些教师认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上课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中所写的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学生就是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内在的精神因素情感得服从这一前提。
一位教师上《祝福》公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时的闹与撞?于是,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祥林嫂做惯了城里的鲁四老爷家的佣人,当然不肯嫁到深山冷岙里的贺家;有的说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好女不嫁二男;也有的说祥林嫂只是恨其婆婆贪钱把她卖了等等。但是老师都不满意,拼命耍大家再动脑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得在幻灯片上打出反映了祥林嫂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抗。老师归纳说,压迫必有反抗,祥林嫂死前问我人死了有无灵魂,也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下面同学一片肃静与茫然。
教师的“标准答案”固然没错,问题是其教育理念的偏差,总给人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行程。”像这样把学生引入自己设定的预测目标中,那么学生刚刚檫出的“火花”会被老师残忍地掐灭。
三. 从自己兴趣出发提问,随心所欲,远离文本。受传统影响,总以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抓住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来提问,然后展开讨论,阐发、拓展,于是文本远远地被抛在后面。
有位教师这样设计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像中三天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提问:(1)在这三天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请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2)怎样才算是真正热爱生命?我们作为正常人,更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讨论结束后,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保尔柯察金等.。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热爱生命”展开了,师生都动起来,学生也似乎都能谈点自己的看法,可文本被抛弃到九霄云外了。最终我们还是无法和文章进行对话,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把对文本的语言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提问只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楼阁,须知,在沙滩上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
针对这些误区,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
一.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魏源也说过:“疑乃悟之父。”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难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它、解决它。学生经过大胆探索得出正确结论,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劝学》一文以常见事物设喻,所讲道理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有一些精练富含哲理句子成为人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座右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冰,水为之而寒于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但细心地读,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失偏颇的话加以推敲。名家大作也会有问题吗?于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惊讶就被激发了,转入认真地寻找问题。没过多久,学生找出的问题就比较多:(1)积土成山,风雨不一定兴起;(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不是因为蚓的用心专一。蟹六跪而二螯,却寄予蛇鳝之穴,也不是用心浮躁,而是生活习性所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产生错误的原因。
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那时科学不发达,只能那么解释。通过质疑、解疑,不仅读懂了课文,又获得了智慧,原来伟人的文章也需去推敲。当了一回伟人的老师,学生们很有成功感,也让他们明白多质疑才能去探究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
二. 提问时要注意聆听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达到教学相长。
课堂上老师通过设疑、质疑,带领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解答归纳总结,有时也会庆幸自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任务。可是有则教学故事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常常要到园子里去?请结合其中某一个“譬如”来谈谈到那园子去的理由。通过朗读思考,学生抓住了关键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幸好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最后都能从景物充满生命力的角度作了回答。“作者从园子中与自己相似的东西中找到了共鸣,内心有一股想活下去的念头,希望自己:虽为落日,却也能照得灿烂;虽为古柏,却有着执著的追求;虽为落叶,却飘摇歌舞,为秋增添一点灵动的色彩。”老师也以为学生回答很到位,备感欣慰,于是就想慷慨陈词来个总结。可是偏偏有几只倔强的手举起来,于是就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落日、冬天、落叶,这些意象都含有伤感、冷涩的韵味,这些都说明作者还没有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还没有完全摆脱“死”字。到古园里去是为了进一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一语既出,四座皆惊,赢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对此我感慨颇深,当课堂上我抛出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接近我的思路时,我就马上作了总结,从不去发现那些“倔强的手”。学会聆听学生的另一种声音,会使我们收到另一种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三. 采用追问法,让“对话”从平面走向立体。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追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且追问内容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
上《南州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介绍荔枝生态特征顺序,我采用了追问法提问。(1)作者在介绍荔枝时,为什么先写壳再写肉后写膜和核呢?(2)那能不能依照荔枝结构,先核后肉再膜最后壳呢?(学生肯定会想到我们吃荔枝时剥开皮才看见膜,吃掉肉才露出核)(3)这样看来,介绍客观事物,确定说明顺序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要顾及事物本身的结构;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上这一课有个传统教法就是直接提问: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按什么顺序说明?学生要么能回答,要么就回答不出来。采用追问法,能使问题环环相扣,通过不断地追问把大而虚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能真实理解的感受,这样的提法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杨福家语)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火焰。这是教师的使命,也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书目:《课堂教学应多一点精神性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8-9
《聆听另一种声音》语文学习2004.7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