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师德
作者:不详 时间:2008/9/11 7:45: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18
■要让教师重拾师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社会、政府、 家长共同给老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职业环境,改变对老师的考核评价方式,引导老师从“以分数为本”真正转向“以人为本”。
爱心与责任是根本
青青现在就读于济南市纬二路小学二年级,她母亲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学的前几天,女儿就老托着腮若有所思,问她怎么了,她说马上就要见到自己的班主任葛莹老师了,因为“葛老师会给我系鞋带,会轻轻捏我的小脸,会领着我过马路,我觉得她特别喜欢我”。
这个7 岁的小姑娘喜欢老师的理由看起来很简单,但归纳起来,葛老师的身上具备了优秀师德的根本:爱心与责任。
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经广泛征求意见后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1997年以来我国首次对师德规范进行修订。而不久前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师为教师树立了榜样:几乎每一个遇难教师的手都指向学生逃生的方向。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日积月累的爱,就无法在危难时刻作出这般壮举。
9月8日,教师节前夕,我省部分教师受到表彰。 作为“山东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文新表示,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灵魂。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教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比任何职业都重要。
关于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则流传很广的小故事:有一年,北京大学秋季开学,一位外地新生急于报名,就对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入学手续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这个给学生看行李的人,就是当时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已经 73岁的季羡林先生。
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说:“一些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我告诉她们,爱是最好的教育。只要心里充满对学生的爱,那就是一种最自然最成功的教育。”
教书与育人哪个更重要
一名普通的中师毕业生,在大山里坚守13 年,不久前被评为“中国乡村十佳英语教师”,他就是济南市彩石镇中学的李宽生老师。他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孩子爱玩,对学习毫无兴趣。他一度对这个学生失去了希望。但后来,他上课时却发现孩子在玩弄一种棋子。下课后,李老师就跟这个孩子玩这种棋子游戏,孩子玩得特别好。学生们反映,大家都下不过这孩子。他由此入手,使孩子逐渐喜欢上学习,喜欢学英语,后来考取了山东大学。“事实上,我更感激他,因为是他让我发现了教育可能的路径,教育神奇的力量,使我从教师的职业中获得了更大的满足感。”李宽生说,每个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闪光点。学校教育尤其应该关注所谓“差生”,让他们重拾自信心,不断上进。
刚刚荣膺“国家教学名师”的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戚万学说,教师爱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学生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他们搭建多大的舞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求知好学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与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两大职责。但在应试压力之下,很多老师的精力向教学大幅倾斜。戚万学认为,教书、教育、育人是老师的三重境界,老师不能成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
为什么有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不深?这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教师也存在着功利心。 如今,大学城一座一座建起来,但许多教师上完课夹起书本又回到城里,大学城成了“没有教师的大学城”,师生感情怎么能够深起来?
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校长董春玲,在一所农村小学开齐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因而获得今年“山东教学名师”荣誉。她告诉记者:“以前我仅仅做到了教书,却远远没有尽到育人的责任。在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观指挥下,老师的很多行为是有违师德的。育人是对老师更高的要求。”
重树师德尚需多方关注
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6 个方面,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提升。与旧版本相比,师德新规中增加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新条目。
戚万学认为,师德新规仅规定了师德的底线,远非师德的终极目标。 他说,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教师比例显著提高,师德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是,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以往赞颂教师奉献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重树师德,不仅是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期待,也是教育振兴、 民族复兴的要求。 但是老师的工作生活还存在很多困难,一些老师面临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待遇低等问题。部分教育专家认为,要让教师重拾师德,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还需要社会、政府、家长共同给老师创造一个宽松的职业环境,改变对老师的考核评价方式,引导老师从“以分数为本”真正转向“以人为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