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四大题阅卷启示与应对策略

作者:邯郸市23中 马岚  时间:2008/9/13 21:24: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1
  一、第四大题包含3道小题,共23分。考查的内容是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名句名篇默写。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1分)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1分)张网捕捉,不是顾怜(1分)的根本办法。(译出大意给2分;“咎”、“劳勤”、“忧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采分点:
  ①咎:罪过,过错,错误,过失,罪责,责任。咎在:归咎于;翻成“原因” 不给分。
  ②劳勤:不辞劳苦地,辛苦地,辛劳地,辛勤地,勤劳地,费力地;翻成“频繁地、经常地” 不给分。
  ③忧恤:顾怜,抚恤百姓,体恤忧虑百姓,怜悯百姓,怜惜百姓,体谅担心百姓。
  (2)忠臣坚持道义(1分),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1分),我即便(1分)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译出大意给2分;“执义”、“失正”、“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采分点:
  ① 执义:坚持道义,坚持正义,秉持忠义,持有大义,保持义节,仗义执言;翻成“正直、伸张正义” 不给分。
  ②失正:丧失公正,失去正义,失掉正义,不坚持正义;翻成“正直” 不给分。
  ③虽:即便,即使,就是,就算;翻成“虽然” 不给分。
  【阅卷启示】
  首先,要紧扣采分点,落实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1)重要实词。如“咎”(罪过)、“残”(残忍)、“张”(张网)、“本”(根本)、“执”(坚持)、“正”(公正)、“均”(宋均自称)、“易”(改变)等。(2)重要虚词。如“而”(表转折)、“若”(表假设,如果)、“虽”(表假设,即使)等。(3)重要句式。如“非忧恤之本也”是否定判断句。
  其次,还要培养、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学会瞻前顾后,联系I卷中的相关试题信息,保证其他词语的直译和语句意思的整体通畅,从而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或愁苦)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第一问:心情答出“无奈”、“苦涩”、“ 愁苦”、 “思乡之情”、“思念家园故国” 其中一点,即可给2分;只答出“超然之情” 给1分;心情罗列太多且前后矛盾,不给分。第二问:能结合题干中指定词语简析上述心情,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只分析“超然之情”, 给1分。如果没有结合题干指定词语,但分析较好,可给1分。  若合为一问,但分析得好,给3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写景方面答出“春未老之景(春天的美好景色)”给1分;抒情方面答出“无奈”、 “苦涩”、“愁苦”或“思乡之情”,给2分;若答出“超然之情” 给1分;两者关系答出“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卷启示】第一问难度较小,从上阙“试上超然台上望”的“望”字,下阙“休对故人思故国”大致可以看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再结合注释(写这首词时正值苏轼被贬密州,任密州地方官),就不难可以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命题人故意降低难度,用“咨嗟”、“休对”、“且将”三个词语进行提醒,帮助考生审题思考,以便准确作答。
  第二问难度较大,需立足全诗,整体把握,才能够准确作答。这是一首典范的情景交融之作。作者上片写他乡之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因景生情,感人至深。
  【两点体会】
  (1)诗歌鉴赏既要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规律,又要与对作品的具体感知、分析相结合,尽量做到知人论世,使鉴赏合情入理,切忌套概念,贴标签,先入为主,一概而论。
  (2)指导学生学会组织、运用规范精练的语言,力求“三步之内,刺刀见红”,话不在多,点到为止。不提倡学生作答时拖沓冗长,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耗时费力不讨好。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木直中绳,_________,其曲中规。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行路难,行路难。_________,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车柔以为轮  虽有槁暴  车柔使之然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2)哀民生之多艰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每答对一空给1分,如有添字、漏字、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两题都作,只悦第一小题;整体位置颠倒,正常给分;两空位置颠倒不给分,其他空正常给分;上下句一块写过来,正常给分。)
  【阅卷启示】今年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延续了2006年突出段落背诵的理念,而且两小题都是出自高中课本,诗文兼顾。因此,无论是对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篇过关的工夫型考生,还是意在古诗文苑里撷英的聪慧型考生,都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这5分。
  但失误还是屡屡出现,一句话加字、丢字、错字、别字,上下句语序颠倒、错乱,不同篇目内容张冠李戴,等等。究其原因,有两点值得注意:(1)学生自认为背会的诗文不一定能落实到卷面上。口头背诵和卷面书写两手都要抓,既要理解意思,避免死记硬背,又要尊重原作,力求一字不差。不能胡乱书写,自欺欺人。(2)命题时虽本着诗文并重,课内为主、兼及课外的原则,但还是留给考生一定的选择余地的。备考时十篇古文、30首诗词曲可采用每周1+3的复习模式,化整为零,逐篇(首)过关。考场上才能根据自己的备考强项,迅速锁定答题目标,准确做答。
  二、对今后复习备考建议(应对策略)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比如11题的翻译,就是以全面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分析、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意义与用法,,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出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的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备考策略】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
  (2)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
  (3)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4)瞻前顾后,推测语义;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二)古代诗歌鉴赏   
  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古代诗歌鉴赏常见的命题角度、鉴赏方法与解题规律:
  1、抓诗眼,析意象,明意境。
  2、运用古诗词基本知识。
  3、把握诗作题材。
  4、分清风格流派。
  5、分析表达技巧。
  6、品味语言风格。
  7、明辨修辞手法。
  8、关注诗歌题目。
  9、明察考题暗示。
  10、运用联想、想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
  1、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读。
  2、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
  3、注重同音异义词,关注同义异形词。
  4、留意具体语境,注意语句出处,留心语句顺序。
  5、注意审题,看清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