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中学生的议论文做到内容充实?

作者:钟惠琼  时间:2008/9/30 19:41: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78
  内容不够充实,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常见的毛病。这种内容不充实的文章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言之无物,文章写得很空,很虚,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对问题的思考也相当地肤浅,对问题似乎还没有进行过自己的充分的理解和思考,论点显得非常得浅且单薄。
  中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内容充实的议论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点,而且这两点也是我们教师可以入手进行纠正和指导的地方。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平时没有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往往是事到临头,才抓耳挠腮,拼凑和虚构事例来敷衍成文。原因之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分解论点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空洞才怪呢!
  因而,为使他们的议论文做到内容充实,我们就可以着重从材料与观点这两个方面来加以指导。
  从素材方面来看,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可以每周或每两周布置一次积累素材的任务,给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一些与此主题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如:以“放弃”为主题,让学生们分头去搜集与“放弃”有关的两三个事例,之后,再把学生们搜集到的材料加以分类整理,并点评分析其中的精彩事例,精选其佳例加以积累,以后就可以很快地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养成习惯,学生就不会再为写作文时“无米下锅”而发愁了。
  其次,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积累写作素材。这主要是指积累热点材料。热点材料实质上就是火热、沸腾的现实生活的浓缩了的精华,帮助学生积累这样的写作素材,就是帮助学生把写作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写作不再是象牙塔内的一种文字游戏,而是成为一种直面人生,叩问现实的灵魂求索,这样的写作才能突显写作的真正价值。08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多事之年,只在短短的6个月内,中国就发生了许多惊世瞩目的大事,火炬传递、雪灾、汶川大地震……我把网上、报纸上的鲜活的事例精选出来,介绍给学生看,如“金晶护卫圣火”、“武警战士的哭泣”等。他们看了之后,很受感动,觉得中国不容易,这些为国家而奋不顾身的人,真的很伟大、很美丽……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发了他们的更多的人生思考,同时他们也感觉到,如果能把这样新鲜活泼的材料用到作文中去,那作文一定会比以前写得要更新颖更生动。看来,只要打开了生活的源泉,学生又怎么会为没有材料写作文而发愁呢?
  从论点方面来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解论点。学生不会分解论点,从表面上看,是作文的内容比较单薄,从根本上看,是思维能力薄弱,不会分析问题,还没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分解论点呢?实践中有一条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提供分析问题的常见角度。这个方法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免写走了题,“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使之说理有一定的深度,“怎么样”则可以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法。这三个角度都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最常用的,我们把它教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对问题要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来展开论点,以使文章立论丰满,不至于过分单薄。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放弃是一种美丽”,不少学生因对问题缺乏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不会分解论点,他们写的是议论文,但就写得不理想,论点很单薄,只是完全地机械地重复了题目,然后就罗列了几个关于放弃的故事,最后点题结束。我在课堂了评讲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作文,向他们指出,这样的作文,缺乏的上作者对问题的具体的分析和思考,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作文就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充其量只是拿了别人的观点冒充了自己的灵魂,这样的作文从思维的角度看,是非常空虚的,其内容也是极不充实的。然后,我引导他们着重从“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放弃是一种美丽?我们应该怎样放弃?他们经过思考讨论,明白了放弃与美丽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是美丽的,也明白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放弃,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我们又绝对不能放弃,围绕“为什么?怎么样?”这两个角度,形成了几个分论点,不少同学又当场拿起了笔,依据自己选取的分论点,重新安排材料,很快就完成了一篇说理充分,材料丰富的好文章。有的同学还作了总结,认为议论文要写得内容充实,就要学会分解论点,文章中要有分论点。对此我表示了赞许,但我也提醒道,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要有感而发,不须面面俱到,更不要机械套用。
  综上所述,一篇议论文,如果能做到材料丰富新鲜,说理充分,能对论点进行合适的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说是一篇内容充实的好文章了吧。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恰可以从材料的积累与观点的分解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他们写出内容充实的议论文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