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的反义词是水牛吗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1/9 22:10: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4
  “几个月前,当我走出中考考场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很沮丧,我们之前‘突击’背的几篇古诗文赏析一个都没考到。而等到中考结束后,我又发现自己已经在短短几天中,将以前辛苦背下来的古诗文赏析内容忘了个精光,不由为这辛苦感到苦笑不得。我这才意识到,为了应付考试而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死记硬背所谓的‘精华’上,以换取短暂的记忆,这绝不是我心目中的语文学习。”前不久,南京市二十九中的一位同学给本报写了这样一封信。其实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学生共有的。语文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不光是学生,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传统教学和语言培养的“碰撞”一直没有平息过。
  困惑一:要“工具”还是要“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到底是要“工具”还是要“人文”。既然实行这次改革,必然是偏重于人文,这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改变传统课堂的“填鸭式”和只讲知识点和字词,建构人文色彩浓厚的课堂。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鸡蛋何时能再发芽
  有一位家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三岁时,一天突然惊奇地大喊:“爸爸,爸爸,鸡蛋发芽了。”他大惑不解:鸡蛋怎么能发芽?一看,她手拿一个煮裂的鸡蛋,长长的裂缝中挤出的蛋白,形状酷似芽。这位家长惊异于女儿的想象和表达,不知她从哪里获得的这种丰富灵感。原来她随父母逛菜场时,看到过发了芽的蚕豆。朋友的儿子很小的时候,人家问他妈妈在哪里,他说:“妈妈在宝宝的眼睛里。”这是诗一样的语言,儿童的大脑,蕴藏发挥不尽的语言潜能。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语言潜能不但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反而受到极大的遏制。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女儿读三年级,作业要用“考”字组六个词,她组了四个:考试、考场、考卷、考题,便想不出来了,向她求救。“我让她想想,她想了一会说:考分。我让她再好好想想,并把‘想想’二字说得特别重,就是为了启发她想出‘思考’、‘考虑’,”可孩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月考”。这位家长无奈,要知道,她在三岁时就说出“鸡蛋发芽了”这样富有创造想象力的句子的啊!
  一位老师前些时候上《鸿门宴》,问学生:“樊哙闯营,数落项羽,项羽心中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郁闷。”“郁闷”这词,不知为何在学生中使用率极高,所以听到学生动辄“郁闷”。于是老师又问还有别的看法吗?一学生脱口而出:“不爽”。话音未落又一学生说:“颓”。这节课上得真是非常“郁闷”和“不爽”。“后来与朋友聊起这节课,感叹学生词汇贫乏,语言枯燥。朋友说他教《林黛玉进贾府》,问学生:林黛玉走出轿子,看到贾府的人物、房舍,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有个学生回答:她一定大喊:哇塞!”
  “惟恐”和“生怕”能不能互换
  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语言的灵性?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有两点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机械的考试和惟一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想像。每一次考试,老师都有一个参考答案,所谓参考答案,只是教师故作谦虚的说法,其实那个答案就是标准,就是“法”。现在不少语文试题出得令人目瞪口呆。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语文题:“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问两个句子中“惟恐”和“生怕”能不能互换。据说答案是不能换,注意这是小学二年级的题目。
  “还有一个小学生曾问我,‘山羊’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告诉她‘山羊’没有反义词,第二天这个小学生一脸瞧不起我的样子告诉我,老师说,“山羊”的反义词是“水牛”。”这位老师说,类似的题目绝不是少数,如果有兴趣翻翻充塞书市的各种中小学语文练习册,定会令人大开眼界。
  在实行新课改的一段时间里,很多老师追求人文性,可是一味追求人文性的结果是学生出口都是流行词汇,而一些书面语言出口就读错,作文上错字连篇,让人不得不思考语文的现状,工具性的严重缺失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侏儒”。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时代,到底是追求工具还是追求人文,到底如何才能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切入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困惑二:
  要“指定阅读”还是要“因人而异”
  语文的范围是广泛的,上至文学大家的作品,下至小市民的谈话,其间皆可寻觅到语文的踪影。为什么非要通过死板的考试模式将语文限制在薄薄的几本课本中呢?但是有教师认为,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虽然是精挑细选的,但有没有必要课前预习时如查户口一般调查作者的家世,课后学习非要在一篇并无生僻字的童话中挑出十多个所谓“重点词”抄写数遍。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应当在课本之外。
  “我很喜欢读课外书,但是父母和老师都不允许。”在采访中,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抱怨。因为有中考、高考的存在,课外书成为“鸡肋”。有一位专家说过,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背诵的课文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其实对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帮助。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身边的每件小事都可以让孩子们有所领悟,只要时时思考,必能受益匪浅。现在教育部门指定了中学生必读篇目,还请专家为学生们归纳名著主旨思想和人物性格,的确让学生们从中获益。但用考试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会束缚孩子们的思想。“就像市场上所有书籍的存在和畅销都自有道理一样,市场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阅读那种能通过出版社和读者重重考验的书,必会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如是说,虽然不同的书籍对学生的帮助大小不同,但让学生从喜爱的书中学到知识显然是最佳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