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园里说桃花
作者:杨金锋 时间:2008/11/11 11:14: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0
但“桃花”最先开放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桃之夭夭,其花灼灼”,(《周南•桃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召南•何彼秾矣》)这里的桃花已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桃花,它运用比兴,是说桃花开得非常艳丽。但诗词中的意象是经过了文人情感过滤的。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用桃花象征女子的传统。曹植就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佳人”的容貌“若桃李”,这是把女子比作桃花。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直到今天,如果某个男子意外地被人们所艳羡的女子爱上了,人们就会说他交了“桃花运”。 同样,如果某个男子干了偷香窃玉的事,就会被人们称为“桃色事件”,推而广之,又有了“桃色新闻”。在中国,最早交“桃花运”的,或者说“桃色事件”发生在汉朝。传说阮肇和刘晨结伴到天台山里去采药,不知不觉中迷了路。正当他俩又饥又饿时,忽然看见溪水中有桃花瓣漂来。于是,二人就缘溪而行,在一片桃花林中遇见了两个漂亮的姑娘。天台在越地,是出美人的地方。杜甫就赞美说“越女天下白。”那两位姑娘盛情招待阮肇和刘晨,还挽留他俩住下。二人乐而忘返。半年后,俩人都很想家,就告别了两位姑娘,下了山。回到故乡以后,村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们。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家时,却发现正屋里供着祭奠他们的牌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他们的五世、六世孙。而他俩依旧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这才明白自己入了仙境,遇见了神仙。到了桃源仙境,就意味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有感于家乡已经是物是人非,他俩想沿着原路想返回仙境,结果仙境已经无影无踪。这是桃源仙境的最初意义。
由于“桃色”和女性有关,所以,发展到后来,文人们在诗歌、戏剧、小说中就常常用“面如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玄宗由四川回到长安,被他的儿子肃宗软禁在兴庆宫而思念杨贵妃时,就用“春风桃李花开日”来进行环境烘托,那“桃花”显然是暗喻杨贵妃的花容月貌的。作者把睹物思人和物是人非交织在一起,寄托了多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面对今日物是人非境遇所产生的痛苦。所以,这“桃李春风”既能表达一种心花怒放的愉悦和温馨,也能反映一种托物思人的痛苦。就象孟郊,中了进士以后,认为自己从此就能摆脱昔日的穷困,高兴得忘乎所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进士考试的放榜时间在春天。所以,孟郊所看的 “长安花”中自然是少不了桃花的。桃花给“春风得意”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希望。
于是,桃花、桃色就具备了既能使人愉悦,又能使人伤感的双重意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他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在城南的一座村庄里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又是桃花盛开时,他故地重游,显然是有目的的。但是,姑娘住的那座房子却是柴门紧闭,姑娘已不知去向。他感到很失望。虽然眼前依旧是“桃花”“笑春风”,而他自己却笑不起来。今日的桃花,被诗人异化为他去年所见到的那位姑娘了。直到今天,在杜曲附近还有一个名叫桃溪堡的村子,传说着这段诗坛佳话。
从用“桃之夭夭”形容美丽的女子开始,到把桃花和爱情联系起来,这是古代文人给桃花赋予的第一层文化意义。桃红柳绿,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因此,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联系在一起。所以,怜花惜春、伤时感恨成为桃花另一个文化要义。如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断肠的思绪。清代袁枚的“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题桃树》)将桃花凋零后满目的狼藉景象与初放第一朵时的鲜艳明丽作对比,表达出他怜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桃花千年依旧在,不见当时赏花人。时空转变,沧海桑田,改变的是历史,不变的是情怀。物是人非事事休,桃花情怀代代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