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网络语言

作者:芮绍华  时间:2008/11/28 10:18: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57
  一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在网络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扑面而来,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正改变着社会。广大青少年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42%的网民在网上聊天,网民中24岁以下青少年占51.7%,其中29.3%的人仅达高中文化程度;不仅性格内向、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迷恋网络,那些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也乐于在网络上拓展视野、扩大社交领域。网络交流使得他们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性格习惯、兴趣爱好也在悄然改变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日益网络化,网络语言在校园内的普及极为迅速。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等能够得到较充分、较快捷的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它的出现对现有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中学语文教学乃至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很大。
  二
  许多网络词汇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如:“人”叫“银”,“睡觉”叫“水饺”,“帅哥”叫“摔锅”,“喜欢”叫“稀饭”,“什么”叫“虾米”,“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提意见”叫“扔砖头”,“兴奋”叫“high”, “再见”叫“88(拜拜)”或“3166(沙扬娜拉)”,还有如“OIC”表示“Isee(我知道了)”,“3X”表示“thanks”(谢谢),甚至用标点符号“:)”来表示“高兴”,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网络语言”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有人作过研究,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分两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拓扑、病毒、宽带、黑客、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这些语词使用范围仅限于专业人员,大致相当于现行语言中的“书面语”。第二类是网络使用者用于日常网络聊天的交际语词,如“猫、美眉、恐龙、大虾、斑竹、菜鸟、公鸡、酒屋、东东、酱紫、瘟都死”等,大致相当于现行语言中的“口头语”。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后一类。这类网络语言从构成方式看,有的是谐音式,如“美眉”,只是将原词“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外来式,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的音译;有的是缩略式,如BBS是英文Bulle 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的缩略,JJ是汉语拼音JieJie(姐姐)的缩略;还有的是符号式,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表义符号(如“:-)”表示笑脸或高兴,“Zzzz…”表示睡觉)。由于狭义的网络语言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浓、个性化色彩强,特别为广大青少年朋友所接受和喜爱。
  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字母+数字+汉字”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比如: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匹萨饼、麦当劳)……”
  “邻居的MM(小女孩)界面友好(长得很漂亮),生活方式很IN(时尚),还是几个BBS(网络论坛)的斑竹(主管)呢!”
  再如众所周知的央视《对话》节目所展示的一个小学生的作文:
  “昨天晚上,我那很阳光的GG带着他那一点也不淑女的恐龙GF到我家来吃饭。GG的GF一个劲地向我妈PMP,酿紫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到QQ打铁去了。”  
  这段话中充斥了大量的网络语言。“GG”是“哥哥”,“恐龙”指“长得不漂亮”,“GF”是“女朋友”,“PMP”是“拍马屁”,“酿紫”是“那样子”,“BT”是“变态”,“7456”是“气死我了”,“打铁”是“在网上发帖子”。如果不是“内行人”怎么能读懂?
  三
  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更新、社会的发展,新词语、新格式总是会层出不穷的、不可抗拒的。当然,语言表达形式的最后取舍仍决定于使用语言的整个社会。如果新词语、新格式缺乏表现力,违背真善美,确实不必要让它们存在,经过实践最终会大浪淘沙,淘汰出局。反之,如果实践证明这些新兴时尚的词语、格式比原有的词语、格式更有魅力、更有好处,在表达上具有新意和特色,有积极作用,就会生存下去,就能丰富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能渐渐取代原来的词语和格式。
  使用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青少年学生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网络语言的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以及强烈的个性色彩,非常符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但这个群体对事物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对网络语言不分场合的使用会给学生的语言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的体现。学生网络语言中许多谐音、讹变、缩略的情况,无不反映他们的意识形态。像“大虾”(大侠)、“监介”(尴尬)、TAXI(太可惜)等一类故意以误为正的表达,其实也显示了中学生较低的语文素养和心理追求。许多学生甚至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表情符号以显高超,这些都是网络语言误导的。至于“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等,其实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预示着思想的颓废、积极情操的瓦解!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绝不能听之任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语言素养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基础、完善人格的基础等等)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引导、控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健美人格的养成,均很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对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抱一种既宽容又审慎的态度。
  首先,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殊的场合。它产生于相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这里变得隐蔽,网络语言成了网民在网上彼此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也成了他们表现自己个性的一种手段和标志。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这个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他们不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网络语言,并且非常迅速的传播、流行开来。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语言只适用于网络交流这一特殊的场合。下班了,相信没有谁会在办公室大叫“886”;称赞漂亮女孩,谁也不会说“你真是个PLMM”。所以,我们根本不必杞人忧天,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
  其次,语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网络语言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接受,成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充当了新的词汇,这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不可否认,一些好的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改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其实,国家语委早已就网络语言有过表态:“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成俗后,我们就可以接受。”国家语委所持是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其态度是积极、客观而且公正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字典中会新增一些经过语言实践检验的,丰富、鲜活、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网络词汇。
  至于什么样的词语可以留下来,传扬开去,什么样的词语应该叫停,将其淘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也无法阻挡和禁止,谁也也没办法认可或者不认可。那些能留下来的新词,应该是表达效果非常好,将被大众所接受。但更多的网络语言估计会是昙花一现,难脱被淘汰的厄运,。教育部公布的171条新词,到底有多少能留下来,这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语言词汇,任何一个部门都不是能够“管”得了的。
  有的网友曾打过非常形象而恰当的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西装礼服,人们会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的。既然是网络语言,就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正规语言较好。这不失为理智的选择。
  四
  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范的同时,自己一定要坚持原则,摆正网络语言的准确位置,分清使用的场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规范汉语言的使用,更好地提倡和引导学生在正式场合使用符合语法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范的语言。这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叶蜚声、徐通锵著《语义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语言在实质上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它并不具有完全的语言的特征。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口语一发即逝,有诸多不足;书面语则更为精确、严密,对口语也有隐隐约约的规范作用。没有书面语的语言流传不远,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语言经过加工,达到规范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民族形象和精神的显现,是民族的一面旗帜!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如果让中学生把网络语言(Q言Q语)不加选择的直接带进现实交际语言或文学语言中,肯定对中华民族文明有巨大的损伤!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集表意、表形、表音于一体,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坚实根基,它的构词与句法语法与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关系极大。汉民族语言文字是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凝聚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来的都是文明和精华,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但是文明就是文明,几乎没有猎奇和垃圾,如果我们把网络语言中的垃圾传给子孙后代,岂不是对列祖列宗的犯罪?
  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文字的建设,这项工作当然主要应靠政府和专家来做,但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巨大工程,必须三管齐下:重视学校的语文教育,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同时建立起整个社会对于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的评价系统。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语言文字的现状是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基础,脱离了社会语言文字的现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民众使用语言文字的具体实践,会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产生巨大影响,不依靠民众在语言文字建设上的巨大合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就会成空中楼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根本无法实现。
  无论从社会对语言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语言自身的发展来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要求语言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如果没有一种统一规范的语言,一味的标新立异,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荒诞怪异的语言倒是真会成为洪水猛兽,泛滥成灾,那样的话就会给科学的发展、文化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等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运用,对语言的规范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还会无可避免的产生这样那样的不符合规范的、影响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的现象。但这些最终都会自然的淘汰。“自然的淘汰”可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甚至漫长的岁月。对于那些已经被社会所承认的习惯了的新词语、新形式,应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给与肯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违背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不符合主流的、病态的、猎奇的东西,不能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必要时要进行人工的调节和干预,在他们一露头的时候就将其剔除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