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个性化的议论语言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16 17:46: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60
  一、确立清晰的文体意识,让语言拥有明确的目标
  议论文写作的第一要点是把握文体。只有明确了文体特征,才能依照这个特征确立观点,寻找论据,展开论证。然而,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总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文体意识,明明准备写的是议论文,写出来的却成了“四不像”。
  例如,一些时尚刊物上常刊登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先用一大半篇幅叙述一个纯美的故事,然后在结尾处进行议论,用以揭示故事的主题意义。学生阅读了这些故事后,觉得它们很有意义,很能打动人心,便在议论文写作中把这样的故事完整地引入,用来充当论据。结果,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中,除了首尾两段议论外,中间叙述故事的部分就占了500多字。这样的文章,谁也不知道应该算作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类错误并不少见,屡禁不止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学生不了解议论性文体的语言要求,弄错了对象,抒错了情。
  那么,议论性文体如何才能让语言拥有明确的目标呢?方法很简单,砍削论据中一切可有可无的细节,只留下可以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例如,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二人身上都具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但毛泽东在援引这两位先生的事迹作论据时,只用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样的两句话,因为有了这两个结论,就足以证明“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的观点了。
  二、培养凝练的行文风格,让言辞呈现简约的特色
  前苏联作家康•亚•费定在《作家的技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废话多的地方,语言无力的地方,那么也就是思想腐朽的地方。”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并应用到议论文写作中,也就是说:要想在作品中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就必须让语言精练有力。
  如何让议论文的语言精练有力呢?
  首先是不说废话。引论部分要尽可能简洁,引出论题或论点即可。论题要明晰,论点要鲜明。本论部分的分析论证,所有论据必须为证明论点服务,而不是为展示学问、卖弄见识服务。结论要联系现实,重在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能够服务于现实生活。
  其次是尽可能使用整句。整句的优势在于概括力强。一组整句并列使用,其实际拥有的语境意义要远远超过这些句子意义的简单相加。
  或许有学生会说,我们也知道使用整句啊,可是如何才能把散句转换为整句呢?方法很简单,想想平时做的仿句练习,那就是最好的整句训练方法,也是最好的议论文论据使用方法。
  下面这两段话,可以很好地说明整句对于凝练简约风格的重要作用:
  ①从古至今,情感与职责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间彼此融合,就可以达到无私、无畏、无悔、无怨的人生境界。想那苏武,在北国的彻骨寒风中坚守了十九载,吞毡饮雪而无怨无悔,不就是因为将个人情感与出使使命牢记心田,才坚忍执著、不屈不挠吗?一代名臣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不也就是既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又要为天下苍生谋取利益吗?至于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天下的魏征,则更是凭借一颗赤诚之心,将个人情感与谏官职责发挥到了极致。情感与职责,在他们看来,似乎本为一体,无法分割。
  ②情感与职责相辅相成,最高境界便是无私、无畏、无悔、无怨。苏武牧羊,吞毡饮雪,因为爱国所以坚忍,因为履责所以不屈;诸葛亮临危受命,因为感恩所以无私,因为忧民所以无怨;魏征直言敢谏,因为忠君所以无悔,因为爱民所以无畏。情感与职责,在他们看来,似乎本为一体,无法分割。
  这两段话,前者以散句为主,语言相对口罗唆了点,也缺少了某种气势;而后者处理成整句后,不但语言精练简约,话语间蕴藏的气势也得到了加强。
  三、注重词句的推敲斟酌,给语句穿上端庄的外套
  前些日子,有位学生将自己主动完成的一篇议论文送给笔者批改。笔者在他的作文中发现了这样几句话:“每个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之日起,就有了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有些人既不养活父母,也不养活子女,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吃喝玩乐。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人吗?……”
  这段话,如果仅从议论的结构上看,先摆出观点,后用论据证明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读这样的话语,我们很难拥有阅读的感觉,因为他的语言过于感性化、口语化。
  后来,他将这段话修改如下:“人之为人,全在一份责任。赡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抚育孩童是家长的责任。倘若有谁来到这个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张嘴一双眼的需要,那么,他真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应该拥有一张‘人’的资格证。”
  经过这样的修改,文章的语言端庄典雅了许多,说理的味道也增强了许多。
  四、创设语言的修辞环境,为语段添加别样的韵致
  俗话说:“三分姿色,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议论文虽然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讲究文采,注重修饰点缀。
  议论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用。将一些名言警句或一些翔实的资料引入作文,不但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知识容量,凸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2.比喻。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例如《劝学》中,不但有蓝草、冰等正面喻体,也有蟹、驽马等反面喻体。全文借助寻常喻体的意义本身,将原本抽象的学习道理阐述得浅易明晰。
  3.对比。议论文除了段落间可以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外,在具体的语段中,也可以通过对比彰显观点。例如下面这段议论,就很好地利用事理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将作者的观点清楚明白地摆在了读者面前:“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4.排比。议论文中的排比,既可以是论据列举中的语句并列,也可以是语段与语段间的并举。议论文中使用排比,除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外,还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为读者营造出进一步调动生活积累、协助作者再造氛围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语句的表现空间,使文句释放情感的光芒
  法国作家布瓦罗这样描述语言:“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如何才能将“每个人都想到过的”内容,转换成大多数人想象不出的“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语言呢?除了注意炼字炼句、使用修辞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画面描绘来拓展语句的表现空间。
  例如《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孟子在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时,就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论证,而是精雕细刻地为梁惠王描绘出两幅图画,让梁惠王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锤炼语言的个性特征,用独特吸引读者的眼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个性化的语言正是个性化的思想的独特体现。苏教版《写作》教材所说的“气之为体,因人而异。弘于外者,多率性大气;秀于中者,多机敏灵秀”,强调的正是依顺个性、锤炼语言。中学时代,是青春如春花般蓬勃旺盛的时代,是生命如朝阳般灿烂眩目的时代,是思想如岁月般成长成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有“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应该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细腻与率真。因此,我们的写作也就应该蕴蓄着活泼流转、机敏睿智的灵气。
  让我们从2007年江苏省高考高分作文中挑选出两段文字,品味相同主题下因个性差异而生成的个性化语言,这对锤炼我们的语言极有参考价值:
  ①怀想天空,让人明白了敬畏生命的内涵。当你不得不费力仰视时,你感到自己不再那么伟岸,那么强壮。我想,史怀哲博士兴许是在一次虔诚的仰视后才走向非洲的难民窟,走向爱的荒漠去耕种绿洲的。博士多纹的面孔像大浪潮般冲击着我的心灵。他不可能不使你怀想着欧洲大教堂里管风琴的回响,玫瑰园里与海伦的下午茶。但是,一个人一旦见过了自然教给人类的爱与隐忍,便不会再被任何一种物质的力量慑服了,他只会心甘情愿地伏在天空下,对广阔的生命世界心怀敬畏。
  ②孟浩然诗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天空的粉妆融化了,晶莹的雨水便落下来。我们无法亲吻辽远的天空,却能亲吻到天空的眼泪——雨。点点滴滴的雨愁煞过李清照,愁煞过贺铸。我们坚硬却裂缝百出的心,被雨润泽,然后从心灵的旱地上长出一株新绿,从心灵的尘埃上开出一朵洁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