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心法:勘探诗眼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23 18:37: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76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传神、最灵动、最精辟、最关键的句或字。诗眼有一篇之眼。杜甫《一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尖锐对比揭露战争灾难的根源,抒发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对苦难深重的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相似的不幸遭遇,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而且表达了对不幸者深挚的理解、同情和关怀。这些诗句都是全篇眼目,不但是意境的聚焦点,情感的爆发点,哲思的升华点,而且揭示主旨,有如画龙点情,传神耀眼,照亮全诗。
  诗眼也有一句之眼。诗家炼字认取一句之眼,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务求一字精工,全句精彩,满纸生辉。王国维就曾盛赞“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五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宿”“敲”在第二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在第三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青”在第五字。七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在第四字;“曾逐东风拂舞筵”,“拂”在第五字;“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在第七字。锤炼诗眼以炼实词为主,也可以炼虚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和“空”都是锻炼虚词的著名的例子。但是,一般地说,古人练字,五言重在第三字,七言重在第五字,因为这两处是经常用动词的地方。古人重视锤炼谓语,锤炼动词,因为谓语传达主要信息,而动词最能为描写对象传神写照并使全句活动生色。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颈联“咽”“危”二字是诗眼,极为生动传神。
  勘探诗眼要把握意象的特征,体会一字传神之妙。“咽”字写泉声: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泉声不畅,仿佛痛苦的哽咽之声。“冷”字写日色: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茂密、幽深的松林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显得阴冷。诗人用“咽”“冷”二字精当而生动地为深山老林中的泉声、日色传神写照,足见体物之工。
  勘探诗眼还应鉴赏锻字炼句的修辞技巧,体会诗人的艺术匠心。泉水无知无觉,无情无欲,本不会像人一样发出呜咽之声。日光原本是温暖的,即使是薄暮的光线。即使投射在密林中,日色也不会阴冷。听山泉听出幽咽之声,看落日看出幽冷之色,纯属心理作用。诗人移情于物,用“咽”“冷”表现独特的视听感受,赋予自然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创造了新异奇特的“有我之境”,用词可谓精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诗按正常语序应是“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但这样写法既失韵律,又无诗味。如写成“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咽”“冷”为使动用法,较“泉声咽”“日色冷”生动,但两句主语分别为“危石”“青松”,淹没了中心意象“泉声”“日色”。诗人采用倒装句,突出了“泉声”“日色”,又运用“转类”的修辞技巧,将形容词“咽”“冷”动化,写出了“泉声”和“日色”的动态,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可谓神妙。
  眼睛是心灵之窗。诗眼映照诗心。勘探诗眼要结合全诗意境透视诗人的情杯。王维晚年沉湎于佛学,常作出世之想,“安禅制毒龙”即以佛法制服世俗的欲念,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过香积寺》把王维“晚年惟好静”的情趣完全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高耸入云的群峰,古木参天的丛林,杳无人迹的荒径,隐约缥缈的钟声,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诗人锻炼出颈联的“咽”“冷”二字,以泉声的幽咽反衬深山的幽静,以日色的幽冷烘托密林的幽邃,曲折地传达出潜心向佛的恬静心境。欣赏者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