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的三次“变革”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3 14:57: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1
一、小黑板
80年代中期,我从一所师专毕业分配到了一所乡下高中教书,学校条件差,语文课教具又少,于是平时上课无外乎就是“一个课本”“一支粉笔”再加“一张嘴”,每逢遇到让学生抄写课外的知识或是搞课堂小测试,当堂抄在黑板上往往没有时间,我只有拿着教案本念给学生听,速度慢,效果又差。一堂下来,我累学生也累。后来有一天,校长让村里的一个木匠做办公桌,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他做个小黑板,上课也许能派上用场!不久,一个油得黑亮的小黑板做成了,我把它挂在我办公室里,不想此后成了我上课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遇到课堂练习或是重要的课外知识,我总是课前工工整整地在小黑板上抄好,讲课时带上,这样上课省事多了,教学效果也好多了,学生们欢喜我也高兴。由于当时全校只有我好带这个玩意,有些学生竟给我起了个“小黑板老师”的绰号。但在我的带动下,仅过了一个学期,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师都配备了这个“武器”。土地方土办法,实践证明,讲台上的这次“变革”还真的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二、投影仪
1996年,上级倡导教育现代化,要求课堂教学要使用电教手段。当时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更利于教师授课,新学年开始学校一下子购置了10台投影仪。这个“科技含量”较高的物品,有一个大大的方匣子,上边能放书写文字的透明胶片。使用时打开电源,方匣子里边的发光镜头照在胶片上,再通过镜片反射到挂在黑板上的投影布上,于是需要展示的课堂学习内容就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家伙虽有些笨重,但容量大、清晰度高、易操作。比起先前的小黑板,的确前进了一大步。自打结识了这个新朋友后,每次上课前,我总是伏在办公桌上认真地抄写胶片上的有关内容。遇到胶片不够用时,就把先前用过的放在水里反复地冲洗、晾干,再重复使用。这样讲课虽然很是辛苦,但看着能把知识更完整、更顺利地传授给孩子们,我心里很释然,做起来也乐此不疲。一次县教研室来我们学校听优质课,由于我使用投影仪很熟练,那节课获得了县教研员的大加赞赏,他给我下的评语是:“能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这个“现代化”,我心里乐了好几天。
三、多媒体
进入21世纪,我们这个偏居于乡下的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生公寓、餐厅一应俱全。尤其让我们任课教师高兴的是学校投资安装了一个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比起投影仪,这套设备可真算得上是真正的“高科技”,看,上边既能显示文字,还可以播放音乐,甚至还能播放图像和视频。语文课涉及知识面宽,注重情感教育,使用多媒体上课再也合适不过了。有了这个“法宝”,我讲课更得心应手了。每次上课前,我先精心搜集资料,制成精美的课件,再插入一些相关的音乐和图像。课前准备的确要耗费好多精力,但讲课过程却十分简便,鼠标轻轻一点,一段完整的资料就显现在屏幕上,伴随着优美动人的音乐和形象感人的图像,课堂上的学生总是被吸引得目瞪口呆,而此时的我也禁不住暗自得意。每一节成功的多媒体课对乡下的孩子来说无疑就像一顿丰盛的现代科技视听大餐,站在讲台上,每每操纵者鼠标和键盘,我总是由衷地感慨:“是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课堂更美了。”
三次“变革”,三次飞跃,从乡村讲台上普通教具的变换,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是国家的建设带动了教育的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教学的繁荣和进步,虽然身居偏远的乡下,但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坚信:祖国教育事业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