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语言的关键――寻找、分析诗眼

作者:邹小悦  时间:2009/4/20 21:40: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54
  分析作品的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评价和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读懂了一首诗,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样的表述才比较完整,或者说如何才能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规律,走出迷津。
  诗贵含蓄,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而诗眼就是指诗词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字句,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句,它能使全篇生姿添色,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活飞动。因此,寻找、分析诗眼就成了鉴赏古诗语言的关键,也是高考考察诗歌语言常用的一种形式。
  首先谈谈怎样寻找诗眼。寻找诗眼可以归纳为“三看”法:一看诗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19世纪法国文学家莫泊桑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论一个作者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到这个词。”例如,贾岛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著一“敲”字而境界全出。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书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创造了诗的意境。二看诗词中的数量词。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数量词“一片”是诗眼,即“一座”,但有“片”则多一层“单薄”的意思。“一片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显此城处境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借此衬托征人戍守边塞的凄凉幽怨的心情。三看诗词中的虚词。古诗中虚词用得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果。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中的“逾”和“欲”字是诗眼。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绿衬底而欲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突出了鲜花的红艳、灿烂。
  我们在寻找诗眼的时候,要注意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但是千万不可看到这些词性的词语就当作诗眼,须知先有“诗”后有“眼”,首先得理解整首诗词的含义,方能看出“眼”在何处。也不可看到一字就认为是全诗的唯一诗眼。诗眼有一句之眼,数句之眼,全篇之眼;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几句诗。更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古人强调炼字要精确而又有天然之妙,诗眼贵在贴切自然,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显妙。所以不可把生硬字看作诗眼。
  其次,再谈谈如何赏析诗眼。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赏析诗眼的主观表述思路:字义——意境——感情。 对诗歌的诗眼进行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而在对意境和感情进行阐释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是否使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如上文提到的“逾”、“欲”);是否词类活用(如上文提到的“绿”);进行换字比较优劣 (如上文提到的“一片”/“一座”);联系上下文语境(如上文提到的“敲”);结合诗歌背景(如上文提到的“一片”);照顾作者心情(如上文提到的“绿”)。请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中间两联的诗眼各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本题可作如下回答:诗眼为“一枝”和“窥”。“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字义)梅为报春之花,开放得早,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换字比较),则更能突出其开放得比其它梅花早,紧扣诗题,诗的意境也更完美。(意境) “窥”字是“窥看”的意思,(字义)采用拟人手法(点出修辞),活画出禽鸟也被冰天雪地中一枝独放的早梅所吸引的情景,充满了生机和情趣。(意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