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荒芜中的呼唤
作者:其汉中 时间:2009/4/20 22:44: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5
现在书店多了,可门脸总觉得正大不起来,猥猥琐琐,忧忧郁郁,一副受气包的模样。走进去,劈头盖脸尽是些教辅教参、动漫卡通之类的东西。依我看来,它们各个就像面目可憎的魔兽,张着嘴等着那些营养不良孩子们,好再吸些他们的精血。至于人类文化上的经典名著则寥若晨星,有也只是孤独地躲在一个角落里,黯然神伤。问老板,何至于此?答曰:名著吗,少有问津,不如其它卖得火爆。听后,心中不免有种悲凉之感。
有人说,书籍像一艘艘轮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有人说,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而我说,一个人如果远离了书籍,自身就可能遭袭荆棘,社会如果拒绝书籍,那必将是精神的荒芜,道德的流失!
既然如此,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冷落优秀的文化典籍呢?
有家长说:“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功夫看课外读物呀。除吃饭睡觉外,孩子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功课学习方面。”可怜的孩子们,你们一切为了考试,就像走在一条不容逆行的单行道上。学生、家长,乃至一些学校“拒绝”让孩子读课外书籍,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个怪“现象”。
拒绝”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出于无奈。现在的孩子们太辛苦,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步履维艰。学校里,老师们在挤压着学生们的娱乐空间;回到家,好不容易完成了作业,家长的“小灶”还在“热情”地等待。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双休日、节假日也不放过,让这些本来就缺少室外阳光的孩子们,在名目繁多的特长班、补习班之间疲于奔波。每天打交到的书籍已经成了孩子的心痛,他们哪里还有余暇对课外读物抛去青睐的目光。
优秀的课外读物,孩子们愿意读,专家们主张读,教育部门也推荐读,但在现实中孩子们却没有时间读。这种教育目的和手段错位的现象,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否则,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就会在冷遇中不和谐的东西来。
我是教师。双休日整理书房,看到尘封已久的书籍,看着满桌狼藉的报刊,不免黯然。我用以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虽然每天在看书,但是所看的大多是教材和各类辅导用书;我们也经常动笔,但是我们动笔的目的是写教案、做题目。于是,满柜的书籍成了奢侈的摆设。事实上,教师不读书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为什么承担着教化后人的教师反而不读书了呢?作为一个当事人,我想对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作一些分析:其一,工作压力大。好多同行感叹: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教师头上至少压着“三座大山”:学生、家长、校领导。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的期望值太大,如果自己的班级或学科考不好,那是即得罪了山神,又得罪了土地,以后的日子就休想好过了。其二,闲暇时间少。教师每天工作时间时间很长,和学生在一起,已经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哪里还有精力去光顾人类精神的家园呢?其三,社会阅读环境差。社会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现象时有发生。既然“书中难觅颜如玉,书中不见黄金屋”,教师自然就耐不住寂寞了,他们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了票子、房子、孩子身上。面对满架的经典书籍,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了。其四,快餐文化的冲击。电视和网络这两大媒体形象直观,娱乐性强,给人以“挡不住的诱惑”。于是,网络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报刊,教师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就这样被挤占了。
尽管我们有很多理由为自己的不读书辩护,但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养成坚持读书的习惯。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那么,教师理应成为读书的表率,坚持读书应该是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那么我们社会的阅读状态又是如何呢?
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6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其中城市居民阅读率的下降更甚于农村居民。据统计,在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总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
这份比较令人触目惊心。众所周知,阅读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的素养。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人民,他们在推动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夯实自己精神的根基。而我们在经济上虽然是高歌猛进,但是却在自身素养的提升上输给了对方。这份数字的对比,应该为我们敲响警钟了吧。我们在走人才强国的战略,而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而且他们走得还是如此的扎实,如此的具有全民性。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这是我们的祖训。小而言之,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大而言之,读书之兴衰实与我们个体与民族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
愿每一个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吧,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是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