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方法

作者: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徐春霞  时间:2009/3/31 15:52: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26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能力考查的关键点。其难度大,分值高,成为高考语文考测之鼎言。因此,考生格外重视,“寸土必争。”但让考生备感困惑的是—科学类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究竟有什么差异,如何解题。
  一、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备考
  一般来说,科学文章的设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值为12分,侧重对信息的把握和准确理解,然后提取和概括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断,由已知事物来判定未知事物,因而对抽象思维能力地考查更深入了。备考中,考生出错的老出错,满分的回回是满分,究其原因,存在两个“过多”:一是过多地与作者的观点较劲;二是过多地与文章的表达较劲。忽略了题干的“根据文意”、“依据作者的观点”、强词夺理地要融入“小我”。从根本上混淆了科学文章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区分。复课中,我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易忽视的问题,总结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方法。
  (一)、设题特点: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常在以下敏感点上设“陷阱”:范围的大小(要注意整体或部分)、数量的多少、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肯定与否定、已然与未然(尤其是设想与现实)、时间上的先与后,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其设置“陷阱”的方法有: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颠倒等。
  (二)解题策略;在比较中,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尤其是一些限制性词语。1、凡、一切、全、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夸大范围或以篇概全 。2、已经、正在、将要、也许、可能等词语出现时,要看是否犯了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混淆的毛病,即要注意是已经发生的还是没有发生的;是可能发生的还是必然发生的。3、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出现时,要看是否乱用因果,违背逻辑。4出现了只要……就……时,要看是否把必要条件变成了充要条件。         另外,作为考生,面对此类习题时还需要细心的心理品质,少问为什么,多问是什么。平时训练,就应从上述角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在高考实战演练中稳操胜券。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备考
  在文学作品鉴赏方面,散文当仁不让成为历年高考取材的主力军。分值18分,设题一般围绕散文的中心意思,采用简答形式出现,展开由局部到整体,梯级递进,全面考查,以检测考生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一)设题特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句的含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4、综合观点,推断想象。5、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其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解题策略
  —重点培养三种能力
  1,审题细心、精心,正确领会题意的能力。
  a、题干的作用是设置问题的情景,也就是提出答题的说明和要求(显性和隐性)、往往隐蔽着答题的信息和驱向度、提示应概括的要点。因此、审清题干尤为重要,其目的就是要领会题意,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明确答题方向,有时还以得到解题思路或提示。不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考生就可能出现南辕北辙“方向性”错误。
  b、题干显示答题方法,切忌不看清题目要求,按“老皇历”办事 。
  2、挖掘语言信息的能力。
  只重读不重懂的同学无从谈起去挖掘信息。挖掘就是要读懂、入透,比如2001年全国卷第21题,既然“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一般考虑,必然要往深处去想,探究其特别之处。才能得到这样的答案: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3、培养确认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是文学作品阅读题答题的关键一步。首先,根据题干要求锁定文中有效信息范围。既要找得准确,又要找得全面,其范围不妨大点。原则是宁全勿缺,宁详勿略。因为这类习题往往是按点赋分的,答多了也不会扣分的。其次,整合有效信息,概括的方法有以下三点:
  a、摘要式
  找出考点在原文中的位置,注意出题的前言后语,确定有效阅读区域,直接引述原文语句(引述时要加上主语,即表达对象)
  b、重组式
  尽可能有效地引用文中语句,适当加工处理,联缀或整合为题目要求的答案。
  c、提炼式
  这种解题方法是在上述两种方式解题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运用的,它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技巧“按图索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提其要”,“钩其玄”,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所谓“提其要”,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文章论述的要点,所谓“钩其玄”,就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探索其更精微的内涵。
  另外,文学作品鉴赏题需要的考生具备心欲诚澈,心开目明,心无杂念的心理品质,体味语言,感悟意境,挖掘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作者心灵沟通,并发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文质兼美的理趣。这些可正是科学类文章阅读应摒弃的。一定得区别对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