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诱导,探究研读

作者:张颖  时间:2009/9/3 8:20:07  来源:tdfzhywz原创  人气:1225
  近年来,我在广泛学习,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即“启迪诱导,探究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一、 启迪诱导,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人文主义学习理论:认识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认为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体系;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合作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合作关系,反映了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了教学民主,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他们的积极性、生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率必然提高,教学效果必然显著。
  二、 启迪诱导,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在情境中启迪诱导学生介入。
  教学的对象是富有情感的学生,因而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方式、状况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育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情感总是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行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情感性永远是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情感是人人都有的,但作为语文教师,情感却有着独特的作用,他是创建师生之间民主关系的重要因素。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买橘”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得一提。
  后来再教这篇课文,我换了教法:闲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上大学前夜的叮咛嘱咐,父亲在我想继续求学而家中十分困难时期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都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事,有的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还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学,学习与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怎能不积极置身其中呢?
  (二)在质疑中启迪诱导学生创新。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上,我认为只要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启迪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见得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在揭示《孔乙己》主题的时候,我按课本的预习提纲和教参讲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讲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一定非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在封建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科举落第的人会很多,能够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太少了,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像孔乙己那样呢?我觉得这存在一个自身的问题,他没有生存能力”。我马上予以启发:“那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改为什么更合适?”“我觉得这篇小说的主题应是告诉人们要学会生存,生存是第一位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位学生也举起了手:“我认为这篇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应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觉得这个主题更合适。”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创新见解。适时诱导学生要敢于怀疑前人的学说,努力创新,让主题显现现实意义。
  (三)在鉴赏中启迪诱导学生探究。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作家的认真制作、修改和读者的认真阅读、鉴赏。也就是说,作品只有通过阅读、鉴赏,才能最后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成为作品。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而文学阅读又决不能离开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
  文学鉴赏,是与文学作品的一种“接近”过程,是读者在鉴赏中认识“故事”,发现“教育意义”,同时也体味“魔法”给他带来的种种欢欣、惊奇和迷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构思、情节比较鲜明、清晰,学习理解起来也不难。不宜多做文章,课文既是文学名著,就要重视文学教育,因此我决定第二课时上欣赏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主题,来学习初步欣赏小说的方法。对这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从三种人物入手,通过对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分析,揭示了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为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我利用多媒体软件,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几度心理变化,恐怖→希望→失望→恐怖,画了一枚铜钱,给了学生一个形象清晰的认识。在对这三种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对菲利普夫妇的理解是相对容易的。所以把它放在第一位。而于勒这一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我适时启迪诱导,让学生谈一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看法,褒贬不一,但都能说出理由。这样,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就拉近了,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小说中,随着人物身份地位的起伏而或忧或悲。最后抓住“我”以后的命运如何,再谈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念的腐蚀,学生已经会按自己的思维为人物安排出不同的命运了,对小说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今的教学处在不断变革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技术不断变革,教学模式更要不断更新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