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标,定好立足点
作者: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一中 向芳传 时间:2008/12/1 20:52: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6
在我授课的过程中,我也切实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例如,我在教授新课《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时,除了让学生通过重读透析其在内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借鉴其灵活多样的写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明确“义重于生”和“不失本心”的现实意义,并能结合现实分辨身边的事物,培养自己心中的是非标准,正确评价和对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一种反映形式。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学生可以感到爱情其实是一个神圣的概念,它应该是一首值得人人吟唱的歌,而不是我们现阶段心中想的口中说的男男女女有好感;明白爱情其实是双方的一种无私的奉献,而不是一味地索取,更不是一种占有。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自己的相关认识,教师再悉心地加以正面引导,把学生带出思想误区。这比避而不谈或一味强调“爱情是毒药,我们不可沾”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是学生爱听,而是学生真正学得了什么,这也是新课标着重提出来的问题,传授知识,也不再是唯一任务了。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确保最高的学习效率。一堂生动的课,不光是体现了教师的技术,更体现了教师的艺术。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新课程理念,及时更新和转换自己的思想,及时地适应学生,与学生一起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2006年实验区中考命题的新动向可以知道命题改革的基本理念是:2006年中考实验区的试题将会更加注重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和教育性;更注重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命运的题目将有所增加。因此,为教者须清楚地从思想上认识上来,彻底明确在新形势、新理念下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面对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几年前行之有效,且成绩斐然的做法,都得变了,以前是学生适应老师,现在是老师适应学生。必须得读懂研透新课程理念,真正以教室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者,以学生为主载体,多考虑学生需求,多联系学生实际,多指导学生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学。
课改区考试科目与方式:课改实验区的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有几个变化趋势:一、综合的趋势,即一张试卷中会包含更多的学科内容,如综合理科、综合文科、理化合卷、政史合卷等多种形式;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作好说明及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多种形式。二、开卷和半开卷的科目会有所增加;更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全面适应性。三、考试方式除传统的纸笔测试以外,可能会有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和实验操作等更多的测试方式出现。这是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这同时也是目前的教学中欠缺的,学生也相应地缺少这一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形势而言,考试形式变化并不影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不管在什么时候,知识和能力都是贯穿始终的主因素。所以,针对多种考试形式,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各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熟悉每一种形式,减少被动的几率,尽快适应多样化、多元化的考查形式。
实验区语文考学科考试内容:作为语文学科而言,识字与写字部分,一般都会有考查考生书写技能的题目,但是书写量不会过大。阅读部分,文言文阅读一般不会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考生应该注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现代文阅读方面侧重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和综合理解能力,注重评价考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写作部分,着重考查考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口语交际部分,更多的是考查考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所选交际情境一般会和考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综合性学习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跟非实验区题型相比,比较明显的是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知识考查。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相应的教参中对“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所以教学中必须适时穿插,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点攻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初步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实验区与非实验区试题的比较,我发现新课标突出的几个特点:
着眼于语文素质,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以求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突破学科中心,重新界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大语文阅读量,加强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
立足于学生发展,设置创造发展空间,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摆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都留有发展和创造的空间。
所以,根据目前对新课标的浅显认识,我得出这样的结论: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下大力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所代表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发挥、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并适时给出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评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把立足点放在课堂,把焦点定在课堂上的学生,并在课外加以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适时评价和完善。做到这些,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生动而多彩,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全面而有力,我们的成绩也一定会明显而可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