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荷塘月色》疑难探究

作者:佚名  时间:2009/8/19 22:41:33  来源:zaozhuang40 原创  人气:379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小品的代表佳作。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与其说在观赏景物,倒不如说是在逼视自己隐藏在最深处的灵魂,因此,他笔下的思想情感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这是历来对《荷塘月色》中情感浓淡的定调。“他心里颇不宁静,路上阴森森的,月光淡淡的,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哀愁”(语文教参)。但我以为,在具体理解朱自清这种复杂的情绪情感时,应当进一步仔细剖析这种忧愁与喜悦的浓淡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精神世界的实质。所以进行以下分析供参考:
  一、从作者情感的实质层面上理解,《荷塘月色》中的忧愁是浓的,喜悦是淡的。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从全文的感情基调看来,作者“不平静”的心绪贯穿全文的始终。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时,朱自清先生那“如一团乱麻”,“一团火”的内心世界,不仅没有因为这孤寂的静谧的氛围而“宁静”下来,反而越发不宁静。于是,悄悄披了大衣出门,回来时亦“轻轻”推门进去,作者愁绪满怀的清病身影在这广袤的寂夜中显得那么孤独与寂寞。。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作者竭力地“超乎平常的自己”,到与现实相对立的另一个世界去尽情“受用”田田的绿叶,多姿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色之惊异之美,但追求的只是刹那间的暂时的忘却和暂时的淡淡的喜悦,他毕竟做不到真正的超然,一听到树上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又猛然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
  作者浓浓的忧愁始终笼罩着全文,其中确也有着那么一丝淡淡的喜悦: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像朦胧的幻梦,有诗,有画,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如果说没有这淡淡的喜悦,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二、从情感的表现形式层面上理解,文章内在蕴含的忧愁是浓的,外在表现的形式是淡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荷塘月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所写的,可以说,他描写的荷塘月色只不过是自己构造的一个他心中渴望的与现实对立的陌生世界,是他“可以姑作安心过日子”的精神的依靠和避难所。这个如梦如幻的精神避难所着笔轻盈,作者的情感外在表现那么舒缓轻淡,但我们究其情感的深层,不难发现他内心世界的浓浓忧愁。作者刻意地去营造这一种静谧的氛围和意境,恰恰显示了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对立纠缠,作者灵魂的挣扎的凄苦,作者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谴责的内在矛盾。由此可见,作者情感的表现形式似乎一切是淡淡的,但内在实质却是浓得化不开的。
  作为“中和主义者”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出外在抒情风格上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但我们当从作者的淡淡的文字间去深深体会作者内心世界深深的惶恐,重重的困惑与浓浓的忧愁。
  基于以上理解和分析,在把握此文作者这种忧愁与喜悦的情感浓淡尺度时,不能一律理解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要看清楚实质上忧愁远远浓于喜悦,形式上内在的忧愁也远远浓于轻捷舒缓的表面上的文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