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造成词义理解的障碍及对策

作者:易言  时间:2009/9/19 9:54:00  来源:majixianren 原创  人气:991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生词,或者是很熟悉的词语,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一定能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这就妨碍了我们对整个作品的理解。那么造成理解障碍的因素有那些呢?
  一.词语自身因素
  (一)词语自身的多义性。
  实词都有一种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即理性义。理性义往往由多个义项组成,在这多个义项当中,其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义,叫基本义。其他义项一般是由这个基本义直接或间接转化来的,叫转义。转义的存在,加之语境的作用,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要想解决困难,必须清楚转义产生的两种方法。
  转义产生的两种方法:引申和比喻
  1.引申
  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例如;跑,基本义是“两只脚或两条腿快速前进”在“跑材料、跑官、跑后门、跑腿、跑买卖”中,“跑”的含义为“为某种事务奔走”。
  2.比喻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义就是比喻义。例如:①灯光太暗,眼睛易近视 。视力缺陷的一种。 ② 他看不见前途,眼光太近视了。比喻眼光短浅
  手足     比喻义   兄弟
  心腹     比喻义   亲信
  傀儡     比喻义   比喻受操纵的人
  出台     比喻义   拿出某种方案
  包袱     比喻义   负担
  (二).词语同形而词性不同
  词性不同,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形成歧义,造成理解障碍。
  例1:我的房门没有锁。
  锁,可做名词和动词。用作名词时表示房门没有锁子,用作动词时表示已装了锁单没有锁上。
  例2:饭热菜不热
  热,可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前者表示将饭加热一下,用作后者表示说话时饭是热的只是菜凉了。
  (三)词形同而词义不同。词形同、词性同、词义不同。    
  例1:赶张三,没那么容易。        赶:①驱赶   ②赶上。
  例2:他进来的时候我刚倒了一杯茶。倒:①倒进去 ②倒出去
  (四)词形同而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骄傲”一词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它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自以为了不起”。“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击乌云,只有勇敢的海燕在骄傲的飞翔”,这个例子中“骄傲”一词可理解为“自豪”。以上两个例子当中,由于感情色彩不同导致词义不同。再如:红,在“一颗红心”中是褒义词,在“自己不劳动,别人有了成绩,他害红眼病”中,则是贬义词。
  (五)词和短语同形。
  短语由若干个词组成,短语和词在结构上有一致性。例如都可以是并列、偏正、述补、主谓,这就造成了词有可能跟短语同形。
  例1:要出租汽车的登记。出租汽车:①动词,汽车租出去②偏正短语,计程收费的小车。
  例2:电脑的开关有问题。 开关:①名词,启动装置。
  ②并列短语,启动和关闭。
  二、语境因素
  1.什么是语境?词语使用的语言环境叫做语境。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制约作用。
  2.语境有许多要素组成,见下表:
  主观因素                  
  直接因素     
  客观因素                     
  .         .         非语言因素
  间接因素              
  语言因素
  对语言的使用发生影响时,语境诸要素综合起来发生作用,发生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了某一语言片段的实际语境。如果忽略客观因素仅凭主观因素去理解词义,就会出现错误,甚至闹笑话。例如:苏轼曾经看到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眠花心”。他就心中纳闷。这是哪个笨蛋写的诗,狗屁不同。于是就不假思索提笔修改“明月当空照,黄犬花下眠”,改完之后感觉良好。后来苏轼到了南方,得知当地有一种“明月鸟”和“黄犬虫”,才知道自己当初乱改他人诗句闹了笑话。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解词义时一定要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联系起来,否则会出差错。
  借助语境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可有效的理解词义。它们出现在语言片段中,一般称为上下文。包括:时间、空间、场合、人物、事件、对象、原因、情景等。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词义。请看下面例子:
  “曹操大将夏侯惇领十万铁骑杀奔新野,刘备准备应敌,请关、张商议。张飞说:“哥哥,何不使水去。”读到这里粗心的读者会纳闷,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说法,这个“水“肯定是指兵和将,确指的有是谁呢?此时若回头重读上文,就会发现“却说玄德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有未见他真是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此时你定会恍然大悟,“水”指的是孔明,原来是张飞在发牢骚。这一情节是影响后文的直接因素,倘若忽略会造成理解障碍。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这中情况,一个生词,以前没有见过,又不允许查字典,怎么办?猜,但不能盲目的去猜,要结合语境去猜,要考虑到语境中的直接因素。
  例:“对那段不幸的历史,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两国世代友好,总是强调想前看,把它当作历史教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希望今后的中日关系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冬明)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是个以前没见过的词,我们认真阅读语段,就会发现:①不幸的历史②当作教训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综合以上三项内容就会得出“把不幸的历史当作今后的教训作为借鉴”这就是“前世不忘后世之师”的含义。
  语境中的间接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对语言的使用也起制约作用。它往往成为言语集团成员的社会意识和心理习惯,下意识或潜意识的影响语言的使用。敬语、委婉语、禁忌语、避讳、黑话等语言现象都同文化习俗社会背景因素等有关。下面以禁忌语、避讳语、黑话加以说明:
  .
  禁忌语:如死说成“老”,“山岭崩”指“帝王的死”
  避讳语:唐人为避李世民的“民”,把“民”说成“人”。例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柳宗元)“人风”就是“民风”的意思。
  黑话:《林还雪原》“杨子荣献礼”
  紧三天,慢三天,怎么不见天王山——找同行
  五个匪徒一听,互相递了以下眼神,内中一个高个大麻子,捏了一个响指道:
  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
  杨子荣把大皮帽子一摘,在头上划了一个圈又戴上,然后右臂向前平伸道:
  地上有的是木,唔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在上例中,每个手势和单个的词都有特殊的意义,适用于生活在莽莽丛林中的匪徒,带有这个集团成员的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离开了他们的生活圈子,常人就难以理解。
  总之,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制约作用,理解词义要综合考虑语境诸因素,切忌枉加臆断。
  三.修辞的使用
  在有些语言片段中为了达到避讳、含蓄、生动有趣的目的,使用语言时往往违反合作原则,使用了某些特殊的修辞,人为的使词义发生转移,有了弦外之音。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婉曲、拈连、仿词等修辞的使用,都可以使词语产生弦外之音。请看下面例子:
  1比喻
  比喻引起的词义转移,在汉语中较为常见。
  例如;①“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②“这家伙纯粹是一只走狗。”例①中的走狗本指到猎狗,“走”在文言文中“跑”的意思。猎狗善跑所以叫走狗例②中的走狗比喻受人奉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2.借代引起词义转移
  烽火;本义指古代边防报警火。借代义是战火、战争。例1:“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中都是指战争。
  例2:“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和水桶。(《我爱新北京》老舍)
  “帚和水桶”指的是打扫和洒水。
  例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李公朴”既指的是“李公朴”本人,也指那些主张民主主义的革命人士。
  3.双关
  例:“小伙子很爱姑娘,给她写了98封求爱信,姑娘回信了,只有两个字‘61”小伙子百思不解。有人告诉他死心吧,小伙子定要问个究竟。那人告诉她“61是音乐简谱中6和1的组合——谐音拉倒”
  上例中是双关的一种,叫谐音双关。还有一种叫语义双关
  例如:“秀才:莫逞能,           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 ,                        
  三百条狗四下分,          九十九条看羊来                    
  一少三多要单数,          九十九条守门口,             
  看你怎样分得清。          还剩三条狗奴才。          
  上例中的三条狗奴才,同时关顾三条狗和给地主老财当帮凶的三个秀才。      
  4.反语
  反语就是故意说反话,它包含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上一层意思是词语的本身所固有的,骨子里一层是特定的上下文所赋予的。使用者的真意是在骨子里这层意思上。表里两层意思正好相反。
  例1.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者自己的狠心贼。(《荷花淀》孙犁)
  “狠心贼”的意思是“心爱者”表示了对自己丈夫的诚挚热烈的感情。这种反语,有时故意把好说成坏或把坏的说成好的,爱狠恰好相反,会表现强烈的感情。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使用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这种违反却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5婉曲
  婉曲是把不宜、不便、不愿直说的话,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迂回曲折的表达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不说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而是说“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得含蓄、形象、有力。
  6拈连
  拈连是甲乙两个事物连说是把本来使用与甲事物的词使用到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生活。”(《荔枝蜜》杨朔)
  酿造适用于蜜蜂而不适用于生活。下例中“锁”的用法也是如此。
  例如:“铁桶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的精神。”(《青春之歌》杨沫)
  7.仿词
  仿词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原有的词语,临时创造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1.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也说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然是小众化。
  “小众化”是根据大众化仿造的反义词,用来批评那些“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的人,显的幽默而有风趣。
  2.至于熊文灿这帮龟儿子,他们忘记了,我的名字叫张献忠,可不叫张献宝。(《李自成》姚雪垠)
  “张献宝”是仿照人名“张献忠”而来的,“可不叫张献宝”表示张献忠对熊文灿一班人对他的敲诈勒索,逼他献宝的强烈不满情绪。
  总之,修辞的使用使得句子中的词语含义发生了变化,只有准确判断出使用了何种修辞,才能准确把握修辞影响下的词语的含义。
  四.拆字法的使用。
  拆字现象是汉语中语言使用 一种特殊现象。例如:“男”拆为“田”“力”,“灭”拆为“一”和“火”。这些拆开的词出现在语段中,理解时必须把拆开的字合并,然后再来理解作者表达意图。请看下面例子:
  《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风仪厅”
  “是夜有数十小儿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聪明的李肃一定会懂得童谣的涵义,只是没有说破,并撒谎说“刘氏灭,董氏兴” 。 细分析“千里草”草字头+千+里就是个“董”字,“十日卜”按此理推是个“卓”字。“何青青”是说为何还生机勃勃,跟前句合起来就是“姓董的为何还活着”,“卜”,占卜。“不得生”就是死。两句合起来就是“姓董的为何还没有死,算一算,不出十日就会毙命。 ”这种理解符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发展。因为此时的董卓已完全陷入了王司徒的连环计中,后被吕布杀死。由此看来,童谣是预言董卓的命运。
  如果看不破这里使用的拆字现象,就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五。藏头现象。
  所谓的藏头,诗歌中多用,就是说作者所表情达意 的词语出现在每一句诗的开头,所藏的“词”肩负双重含义,这些重新组合就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卢花叶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水浒传》)取开头第一个词组合:卢俊义反。
  再如:
  【七】色云彩漫天开        【有】缘自然他乡遇                              
  【夕】照余辉踏浪来        【情】到深处无怨尤                            
  【情】怀依旧景物改        【人】事沧桑却何求                           
  【人】在天涯心何在        【终】老一世随性修                            
  【节】竹摇响相思曲        【成】败到头且自由                              
  【祝】福随风任飘絮        【眷】恋往事已烟云                               
  【福】寿安康求天庇        【属】意何处但任恁                       
  以上内容是我对词语理解所做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探索,仅供大家参考。至于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言语表达包罗万象,变化无穷,希望各位同仁努力探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