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

作者:沈坤林  时间:2009/9/25 12:51:01  来源:txyzwxys 原创  人气:1222
  “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是我们这些五官四肢正常健全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读着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才渐渐觉得,面对自然景物,面对幸福的日常生活,面对艺术乃至人生,我们却总是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足见我们的心是多么粗糙,多么麻木。
  仅仅读完节选部分,我们不由得感叹: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
  我们这些健康的所谓正常人,对于每天的生活,是否有过像海伦那样细致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文章开头两段说“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这是一些很怪的念头,但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稍作细细的思量,就不难明白,这些思考其实正是使我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日常生活意义乃至生命价值的良方,海伦以其真诚的言说,给以我们极好的提醒:因为心灵的麻木,“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我们应该具备的“这些品质常常就会消失”!
  接着,海伦说起她“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远足归来的事,似乎把我们读者也当成了朋友,读着“我这个不能用眼睛看的人,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动的东西”,我们能不汗颜吗?海伦“用双手亲切地抚摸”各种各样的树皮,“满怀希望地寻找”春的信息,“感觉到一朵花可爱而柔润的肌理,发现它不平常的卷曲”,甚至“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韵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让小溪凉爽的流水从我张开的手指缝隙间急促地淌过”,读着这些可亲的文字,我们千万不要像以往学习课文那样,习惯于说“观察仔细,描写细腻”,我们应该感受到“观察”“描写”背后那颗跳动着的“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的”滚烫之心。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粗糙与麻木有所自责而顿悟的话,下面这句话或许是恰当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自然在你面前,你却感觉不到自然的美!
  或许,情感丰富而细腻的海伦,言说自己对“四季盛景”的丰富感受还觉得不足以打动朋友,或许她痛心于人类“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有“多么可惜”,或许她无意于感动人,而内心的“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的强烈情感自然而然地需要倾诉出来,真诚地与朋友、与读者分享,所以,在文章接下来的主体部分,她详细地给我们描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希望做的一切。
  我们于是进一步感受到海伦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第一天,海伦要“长久地凝视”老师的面庞,“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而耐心的生动迹象”;还要“长久地望着”所有的朋友和一个婴儿的脸,以及小狗们的眼睛,把他们的“内在美”“渴望、天真无邪的美”以及“热情、幼稚而玩皮的友谊”铭刻在心中;还要观察房间里一切小东西,小玩意,特别是书籍。
  在细致的想像描述中,我们渐渐觉得,海伦的形象因发自肺腑的感恩、因无微不至的珍爱而变得更为丰富,更为高大。
  第二天,海伦“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将参观纽约自然史博物馆,首都艺术博物馆,晚上要在剧院或电影院度过。在这部分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假如”,我们还读到:即使是现在,她也“常常参观”,“用手摸一摸那里展出的许多展品”,“通过手清楚地知道了古代尼罗河国度的诸神”,“现在我也常常出席剧场的各种各样的演出”。我们很难想像,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热爱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这里有自然而然的对比,一是海伦现在“参观”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参观对比,突出她的期待与近乎疯狂的热爱;二是把自己与“你们有视觉的人”比较,突出她的真诚与期盼。读到这些,我们感受到的岂止是“自愧不如”?我们不觉得海伦细腻的言说中,正体现了她丰富而伟大的人生追求吗?
  第三天,海伦要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去帝国大厦俯视整个城市,“立在繁华的街角,只看看人”,“沿着第五大街散步”,到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海伦说:“看到他们的笑颜,我感到快乐;看到他们的严肃的决定,我感到骄傲;看到他们的痛苦,我不禁充满同情。”我们面前站着的就是人格这样高大的海伦!
  读至节选部分最后三段,一般的人可能不很重视,甚至可能觉得稍嫌罗嗦。但是,我们如果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作海伦来进行揣想,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仅有的三天光明就要结束,那是怎样的情景?如果是一般人,更多的可能只是辛酸与痛苦,可海伦没有,她有依恋,更有甜蜜,更不忘真诚地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提示”,真诚地希望人们:“充分利用每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揣摩海伦的心理与情感,尝试用海伦的语调来诵读结尾部分,你一定会觉得你和双眼失明的海伦正走在一起,你不必向她说些安慰之类的话,而你这个健全的人反而觉得海伦处处鼓舞着你。
  那是因为你发现了海伦细腻而伟大的心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