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闪着灵性的光
作者:卢鸿远 时间:2009/10/21 22:56:27 来源:luhongyuan 转发 人气:447
——题记
诗人说:
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
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 。
那么,靠近仁爱,靠近语文呢?语文课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播撒仁爱的种子,将知识转化为生命意识,将能力渗透进个性品质,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那语文意识的小苗,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生根发芽吐绿开花。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的闪着灵性之光。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它与外语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它在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的同时,还负担着塑造民族心灵的重大责任。
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实事求是地说,一百年来,我们的国门也逐渐在打开,但并未真正打开,加入WTO以后,国门是彻底打开了,这必然会带来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多种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将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国人,特别是影响青少年,而且在意识形态的冲击下,还存在着对下一代的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各种文化中继承和发扬好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培养“四有”新人这是语文教育无法回避历史使命。所以,我们首先要主意重树榜样、重振道德乾坤。
20世纪70年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先烈;20世纪80年代初,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可能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科技巨匠。但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则主要是体育“明星”和演艺界“明星”,如贝克汉姆、谢霆锋等。这种变化是价值观念和行为功利化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道德认同的盲目。加上如今低俗广告泛滥成灾,比如某品牌洗衣粉广告,说什么“泡了吗?漂了吗?”,还有什么“亲嘴”广告,弄个“亲嘴”的架式,引导观众“想入非非”,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就连少儿节目在播《蓝猫淘气三千问》的黄金时段,还打出了这样一个饮料广告:“我要把这纯洁透明的爱,献给我最爱的女孩”,这不是号召学生早恋吗?整个在误导!
所有桩桩件件无不给青少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生活的理想就是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什么都追求高档已在青少年中形成一股潮流,轻视节俭,崇尚奢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切都在悄悄蛀食着孩子们原本纯洁的心灵……
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一位女生在周记中写道:“……在这无人识你无人懂我的校园,我总是肆无忌惮地想着你。告诉自己,可以无所顾忌的地思念着你,也许是一种幸福,如此痛彻心肺,也许是一种享受。时常想到很多的东西,快乐的或是悲伤的,圆满的或是遗憾的,堆在心中,挥之不去……几年来最大的失败就是结局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落幕了却又投入角色中……带上耳机,一点点的回忆,回忆到了泪如雨下……总喜欢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原来是为此刻准备的……这间隙,连呼吸都困难,越是努力遗忘越是纠缠不清,徒劳无功。天啊,我不知道自己还在这人世间求些什么?……”
读到这些话语时我的心突然沉重起来,这不是早恋吗?回想起上课时她凝神沉思的样子,原来她不是在听我讲课而是在想心事!再想想她那拉得光滑笔直的头发,那别致的发型,那修剪的好看的眉型……此生心思不在学校不在读书上啊!可我不能告诉别人,要不她会觉得无地自容。于是我在周记本上批着:“你是个心思缜密、才华横溢的女孩。其实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因为思念的雨季并没有到来,绝不可提前进入雨季!切记,切记!”想想又怕她误会难堪,便落款为“你的朋友”。
后来我在路上有意无意的跟她聊人生,也讲自己年幼时朦胧的爱情,讲那时的幼稚,那种挥霍时间后的遗憾。淡淡的告诉她,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那些事其实是天空飘过的一朵淡云,并不影响天空的朗丽。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歌星、影星、球星那都是天空的流星,他们只能存在于浅薄的娱乐阶层,只能是落脚在历史车轴上的一只苍蝇,绝不能是我们追随的偶像。如今的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真正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辛勤的劳动者,是那些肯于钻研锐意进取的人们,那些道德高尚、品性坚明的人,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榜样,我们绝不能效仿那些“星”们而迷失在某个角落,成为被知识遗忘的人或是失去了道德的规范。
这样,我成了她无所不谈的朋友,她沮丧的情绪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再崇拜那些“星”们,也不再刻意修饰自己的外形。她开始看那些伟人立志的故事,走近高尔基,走进徐志摩,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不仅摆脱了早恋的阴霾,作文水准也进一步提高。到了期中考试时她考了我们班上的第四名,看着她重又找回的自信和快乐我也快乐起来。
这就是我在重树榜样的过程中采摘的甜果。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而语文课正是握着这重树榜样的钥匙,担负着塑造民族心灵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有义务用我们民族道德精华,去熏染学生的个性、灵性、创造性。
重视文本的力量
语文课本身是很优美的、扇情的。假如我们能通过课文的文本来影响了学生、把课本上的平面的、一维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种“立体的交响”--比如通过自身的动于衷发于声的优美感人至深的朗诵,那么学生的灵性不也就随之飘扬么?
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关于怪哉小虫的文字:“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怪哉’,多么强烈的个性,体现了儿童之间共同的、不可理解的神秘性,个性的魅力在鲁迅所有的文章中弥漫着。象这样的文字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也是很美的么?
中学课本里优美的词句应该是浩瀚的。有立志的、有尚德的,有求知的、有惜时的,
学生况芳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她吃的是好饭好菜穿的是紧身仿名牌,走起路来一步三扭,惺惺作态,同学们都很讨厌她。据说班主任跟她谈话时本想拉近一点距离,问到:“你是独城的吧?我也来自乡下……”没想到这句话把她惹恼了,她蹦出一句国标:“我不是乡下的,我是深圳人,我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把班主任气得马上不理她了。后来很长时间她都在班上受歧视,我发现她浑身长刺的个性后,本想接近她,但她的防护罩太坚硬,始终难以打开,我没有灰心,总在寻找打开心墙的机会。
那是一堂口语交际活动课。这种课我每周上一堂,内容一般着眼于课外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通过增加阅读量,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品位。基于前几次交流过读《语文报》的方法和收获,也阐述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一次,我确定的主题是“我最喜爱的格言”评选活动。我的宗旨是:人人参与,个个上台。不仅要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格言,还要说出喜爱的理由。
我记得当时是按学号依次上台的。这样做,一是免去了我点名之苦,二是为了节约时间,保证人人上台,完成教学计划。同学们一个个大大方方地上台说自己最喜爱的格言,有立志的、有尚德的,有求知的、有惜时的,不一而足。越到后面越加精彩,那些学号靠后的,别看成绩不太好,表达起来也丝毫不比成绩好的逊色。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了,我没想到她——况芳, 这个孤傲的不群者也会上台,看她离开座位的刹那,同学们窃笑起来了,我心里也直想笑。看她那从容不迫的神色,感觉显然是准备过的了,只听她口齿清楚、思路清晰、声音响亮地说:“我最喜爱的格言是‘小猫钓鱼’,它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而应该一心一意。”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地。
我知道,这是同学们对于况芳的最高赞赏,也是我对她的最高奖赏。
“我最喜爱的格言”最后的评选结果是“小猫钓鱼”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尽管大家心里清楚“小猫钓鱼”不是格言,但在况芳的解释下却极富哲理,极具个性。我象个忙碌的摄影师赶紧抓住瞬间的闪光,用手机拍下了这闪光的一瞬,在班上乘机表扬了她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特点,并号召同学们吸取她思维的亮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后来我看她也不再总是“国标”不断了,开始和同学们用老家话交谈,也用普通话开玩笑。一次在食堂我邂逅了她,我把自己打的菜跟她共享,跟她聊了些家常,她突然哭了,原来她的心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脆弱以至把自己包裹起来唯恐受到伤害。就这样,一个缺乏关爱的学生在我的爱心呵护下又回到了班集体的怀抱。
我的真诚的师爱就这样汩汩流入了学生的心房,洞开了学生的心墙,解开了学生的心结。
走过心墙是蓝天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研究攻心之道。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驿站,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他们的益友,要时刻以我们的格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率先垂范,做学生行为的楷模,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做到以心换心。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聪明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懂得怎样打击。”有位美国人叫查尔斯•史科布,有一次经过自己的工厂时,看到几个工人在抽烟,而他们头上正好挂着块招牌,上面写着:“禁止吸烟”。他没有指着牌子责骂工人,而是递给他们每人一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完这些雪茄我真感激不尽。”工人们马上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定,结果诚心诚意的改了。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很有启发的,当你用阳光般温暖的语言去教育学生时,学生的心里也一定撒满了阳光。
我经常在周记里品读学生或是闪光的或是有些阴霾的思想,只要我发现他们的思想里有丝毫的波动,我总会用我的爱心去探测,去抚慰他们或是孤独或是破碎的心,从不歧视任何一个有心里欠缺或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任何学生都不轻言放弃,因此,我攻克了一堵堵心墙,看到了雨后的蓝天。
04届有个叫黄亮的学子,文笔很美但孤傲不群,爱说大话且出尔反尔,人品的确不怎样,当然在学生中的人情肯定也好不了,可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反以为别人都欠他的,想到他这种个性会堵塞他的前程会扭曲他的人格,我跟他谈文学谈创作,谈屠格涅夫笔下孤独的漫游者,谈“言必行,行必果”的美德,谈一诺千金的典故,谈“一个篱笆三个桩”的民谣,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谈求知做事和做人的关系……慢慢的,他也变得乐于助人,开朗乐观起来,看着一天比一天快乐的黄亮,我仿佛看到了雨后彩虹的亮丽。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我尝到了被学生信赖和依恋的琼浆,那些学子们无论走多远总会在教师节那天给我寄来心的惦念:老师,你纯美的心灵给了我无限的阳光,认识了您我的心灵不再孤独——
播撒一粒爱的种子,却收获一片爱的森林,这就是我们身为人师的快乐。在教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教会他们做事和做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所有这些需要我们一同去探求去摸索。
有位诗人说过:“我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能看到阳光。”而我觉得,我们做老师的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能温暖学生的心灵,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那么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吧!我相信,明天的太阳会更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