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语文味——忻州听课有感

作者:原平一中 张锦丽  时间:2009/10/26 23:24: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4
  2009年10月11日忻州市教委组织了全市大规模的高中语文教师听课活动。我有幸听到忻州两位年轻教师的语文课。二位教师那秀美的长发,从容的教态、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机智的教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美中有不足,由于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学生活动,导致课堂上缺少琅琅的书声,缺少师生对文本作深入细致的字斟句酌的语言品味活动,即紧扣文本的深入对话活动,更缺少动态生成,结果是“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究其原因,一是准备不够充分。教师讲课之前,教案没有打印、发放,导致听课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既然是全市范围内的公开课,学校的相关教研组就应该全力以赴,从教学目标的确立,重点、难点的确认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等环节作周密细致深入的研讨。二是教师对语文课的理解失之偏颇。教师没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结果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用北京专家韩老师的话讲,“上成了炼字的习题课”。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
  程少堂老师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文本中所写的那景、那事、那人、那情、那理,我们好多人也似曾有过,可表达出来却很苍白。经过作家的笔头表达出来却是那样的动人,给人以美感。其区别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不同吧。也就是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那遣词、造句、修辞、布局……。不求其全,择其一端反复品味,一课一得,“滋身健脾”。 
  既然如此,我们的《咬文嚼字》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书声,比如“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比较阅读就必不可少。我们的《咬文嚼字》课上就应该有对“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与“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铁”与“金”的比较鉴赏活动。我们的《咬文嚼字》课上就应该有学生对文本质疑的动态生成。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学识、生动的语言、睿智的教学机智、独特的教学魅力去引领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情感味、文化味、语言味、幽默味、个性味等等,味道丰富,引人入胜。
  归根到底,教师的功底要厚实,对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力,课堂上巧评以导,随机而导,因势利导,共赏共品,满口生香,室内一片芬芳,置身其间,谁能无动于衷?
  呈此拙见,欢迎批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