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再谈读书
作者:江心中学 侯正红 时间:2009/11/20 23:42:59 来源:开星转发 人气:1083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伏尔泰更称赞读书可以使人心明眼亮。本人以为新时期的教师更要好好读读书。
首先,读书是教师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李海林老师提出过著名的教师二次成长论。其间,他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型教师。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而瓶颈正是第二次成长,读书恰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你看职初教师刚从各类院校毕业不久,各种理论储备还是基本够用的,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他们读书的作用,只是相对而言教学多年后的骨干教师们实践经验已相当丰富了,此时,这个群体更迫切需要的是理论充电。从目标指向上来看,读书有三种类型:用以消磨时间的休闲式;用以认识事物的研究式;用以解决问题的问题式。李海林老师还细致的教给了“问题式读书五步法”,分别是:在身边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行动。曾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抱着《资本论》第一卷和《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两本书,硬着头皮啃,甚至两本书轮换着读。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时光:“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快乐的,因为你会感受到一种‘发现’”。
其次,读书是提升教师生活品味的有效途径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看到新世界的窗户。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说了这么多读书的好处,亲爱的同仁们,你们一定眼馋了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快乐的遨游知识的海洋。
再次,读书“深入”以见他人,“浅出”而观自身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郭沫若认为读书不要浅尝辄止,年轻人求知欲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读书而论,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圆,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如果一个人有了“知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认识了自己知识贫乏的现状,他就可能去寻求、靠近知识。相反,如果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他就会远离知识,在他自以为是在前进的时候,走着倒退的路。当我们明白了自己读书非常少的时候,就产生了求学的强烈愿望。当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书籍数目如何庞大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了分辨好坏,选择好书的愿望。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严文井说:“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
最后,谨以“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共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