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科”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1/26 19:58:06 来源:王金风原创 人气:459
一、音乐赏析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驿动和张扬,是对人们情怀、审美的巧妙注解,是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和阐释。它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引入“情”的过程。
《鸿门宴》中第三、四两节,是全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朗读该段文字时辅以《十面埋伏》中的插曲,突显出剑拔弩张的氛围,学生更能体会宾主双方攻战的激烈,感受命运的变幻,扣人心弦情节的发展,更加引人入胜。
讲《琵琶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不仅收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更身临其境感受了作者此时的激愤和失意。优美悲怆的乐声萦绕耳畔,凄清朦胧的画面盘亘眼前,学生在唯美的享受中,完成诗作音乐美、意境美的赏析。
二、地理浏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学中,老师适当的板书勾勒,亦能让学生瞬间“上天入地”、“走南闯北”,领略到自然山水的无穷奥妙。
学习游记散文时,学生头脑中没有支撑点,作者游了胜景,学生只看到一粒粒汉字, 没有美的体验,只觉枯燥乏味。老师如能和学生一起顺着作者的思路梳理出“旅游”路线,不仅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变被动“游”为主动“游”。
例如学习《登泰山记》,不要局限于文言现象的归纳。弄清首段的“阴”“阳”,不但知道了泰山的具体位置,更明晓了其周边的山川风貌特征,转眼间“坐行千里”。然后且游且赏,学生惊讶于登泰山的众多路径的同时,可以伫足观看雄奇壮观的日出,也可欣赏路边星星点点的名胜古迹。一份导游图,帮助我们轻松饱览祖国的美好山河,游山玩水间,领略人文地理,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岂不快哉!
三、历史聆听
文史历来是一家。学习语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不可不知。《资治通鉴》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过往事,思来者” ,了解历史,可以拓阔人们的眼界,修正人们的品行,陶冶人们的情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较《鸿门宴》、《赤壁之战》、《群英会蒋干中计》,介绍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前后,使所学的文史知识得到迁移应用,既收到互相深化的效果,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硝烟四起,讲授《六国论》,学生不了解背景,就不能真正领会“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聆听历史,可以引导他们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中感悟处世哲学,领会人生真谛。
所以,利用好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美术素描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直观性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机运用美术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鉴赏中读、欣赏中悟,既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又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授《壮丽的三峡》,老师可以搜集瞿瑭峡、巫峡、西陵峡的相关风光图片,并把它使用在学生的思维处于雄”“秀”“险”状态的时候,有机运用,文图依托,相映成趣。学生既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词句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他们的爱国热情也进一步得到了鼓舞和振奋。
茅盾的《风景谈》是一篇喻理散文,讲授时,老师先出示五幅图片:无垠沙漠、简陋石洞、秃的山黄的土、零星桃树下几节破石磨,待学生观看后,再在图片中分别插入整齐的驼队、读书的男女、耕田的农民、嬉戏的群像,单调残败与生机活力的对比一目了然,文章主旨也就不言自明。
美术语言简单而含蓄,它启发着学生去注意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万物,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常能收获“无声胜有声”的教学目的。
五、德育渗透
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渊博见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读书明理”、“知书达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语文教本中恰恰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司马迁,仗义执言逆境中著书立说……
《离太阳最近的树》告诉我们:注重环保,珍爱地球;《灯》让我们明白这世界处处充满爱……
一个个作家,一个个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它不仅帮学生建立一个广阔的阅读背景,而且帮学生营造了一种阅读时的敬仰心情。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透彻了,对做怎样的人也会多一份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求知、成长的动力,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富有内涵。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学习的信心,也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