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语文教学中的“导”与“悟”
作者:梅家河中学 郑光新 时间:2010/3/29 17:25:01 来源:hbzgmjhzzb 原创 人气:461
一、“导”与“悟”显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标准推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那么这个“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必须要靠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实现。众所周知,“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必须得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和吸收上,再加上个人消化,产生新的识记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必须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因此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悟”,是把学生引入一个境界,学生的“悟”是要达到一个境界,两个境界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以例子为证:七年级上学期的课文《春》,是老少皆知的、家喻户晓的一篇优秀散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肯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但是,如果让师生共同徜徉于那美好的春天,还必须靠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悟”。作者描绘的春天,从总体概括到具体画面,再到比喻总结,只能是作者本人对春天的触摸,与老师和学生毕竟不甚相干,这样的春天不赏自然可惜。这时教师必须走进春天,引导学生欣赏一幅一幅的画面,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欣赏那美妙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来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享受。教学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从而让学生从春天的美丽来感受春天,追求美丽,使自己的心永远站在美的巅峰,充满向往,回归自然,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昂扬向上的斗志。从语文角度讲,学生描写自然,从人生的角度讲,学生学会了昂扬向上,这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导”与“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性
记得当年学教育学的时候,就有“启发式”原则, “融会贯通”的导法,联系到语文教学上,这两个原则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潜力很大,但尚未开发,学生的悟性不小,但尚未迁移。这中间有很多的开发空间。那么,如果我们坚持启发诱导,而学生又能举一反三,不是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吗?还是举例为证: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叫做“我爱我家”,其教学目的是1、感受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2、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习惯。3、口语交际的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4、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融入真情实感。这个要求切近学生实际,学生十一二岁未成年,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度假休闲的“根据地”,可以说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亲人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教学可利用的资源。开发教学资源也应当有一个原则。根据我乡实际,父母外出打工的多,爷爷姥姥暂时负起监护的责任,送医问药、问暖嘘寒呵护备至、关爱有加,构成一个特殊的关爱群体,特殊的现象也有特殊的好处,笔者就把它作为“特殊关爱”一个话题运用到教学中,联系身边的送饭送菜,送医送药这些具体的事例教育学生,例如感恩教育,并把感恩的话联系到教学中,引申到“我爱我家”的话题里。这样教作文,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证、有感可发,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如果说学生的心理还十分脆弱,那么利用亲情教学,则是缓解脆弱的一种方法。利用此方法进行教育和疏导,也是成功教育的一种尝试。
三、“导”与“悟”保证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离愁别恨代表了文学创作的一种倾向,从古至今,唯有离愁,才能产生名篇佳构。原因何在?斗胆猜测,一因离愁产生思念之情,二曰遥寄相思之苦,三曰骨肉分离之痛。对于本乡本土,父母外出打工,天涯相隔,亲情离散,虽有电话远距离交流,却无面对面近距离相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从古至今,亲人离散,诗人不少,借助学生的这种感受,可以用诗词来理解这种感受,入情入境,不失为教学的一种契机。还是以例为证:
李白诗《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是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夜郎。夜郎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想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这种情意何等可贵,古往今来,古人对朋友尚且如此倾情,那么,我们的父母在远方打工,过得怎样,做儿女的难到不关心吗?这也是教学的切入点,联系到自己的父母,学此类诗词,肯定会产生感情的共鸣。联系到自己的家庭,特别是父母,难道学生就无动于衷吗?抓住了学生的这个心理,教这种诗词,无需多调动感情,只要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境就会领会诗中的意境,进入角色,即能学好这类诗歌,这也为提高质量提供了保证。
总而言之,语文资源多之又多,要看语文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悟”,“导”得好,“导”之有道,“悟”得好,“悟”之有得。师生共同努力,何患语文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